你在网上勇闯天涯时用的网络,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计算机网络发展史】

作者: 让水烧开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4-09 14:53:31 浏览:49157 次

你在网上勇闯天涯时用的网络,是如何发展至今的呢?【计算机网络发展史】

额的得得得得:
12:53 19世纪70年代应该是1970年代→20世纪70年代[笑哭]可能是笔误吧哈哈哈哈哈,anyway,很好内容使我的大脑旋转爱来自ip属地[爱心][支持]

【回复】害 我的锅 我写的1970年代读错了[脱单doge]感谢指正到时候来领奖励
【回复】回复 @让水烧开 :耶稣的锅,生早一百年了[笑哭]
闲余心生:
补充一下,网络不是无中生有凭空出现的,计算机网络的前身是电话网络,电话网络的前身是电报网络,19世纪5,60年代各大殖民国家为了管理殖民地,已经可以实现跨大洋传输电报了,已经算是网络的雏形了,但是成本非常高,99.99%的人都用不了,随着技术更替,线路铺设,理论上任何一个电报点都可以发到全世界各地其他的接受点。但是电报不是即时的,只能传递文字信息,还需要专门人员进行译码才行。过了100年,上世纪5,60年代,开始铺设跨洋电缆,早期电话借用了之前电报的线路,然后逐步替换各种不同规格的电话线,早期也不是普通人用的,理论上也可以任何一个接入电话网络的设备可以打通全世界其他接入的电话设备。早期的计算机网络也是借用之前电话的线路,发展和之前也是异常的相似,早期也不是给普通人用的

【回复】回复 @虎渡居士 :拨号上网太慢太贵了,只有少数电脑房有,后来ISDN开通了并且可以包月了才出现现在意义上的网吧,之前都是以游戏为主的电脑房。然后ADSL的出现让网吧直接起飞。
【回复】我记得以前网吧的电脑好像都是拨号上网的
【回复】前苏联在六十年代想搞全国的计算机网,但发现需要花费八分之一的财政支出才能建成就搁置了[笑哭]
绝对塞尔弗号:
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和很多重大事件擦肩而过,同样他们发生时你可能一无所知,但总是在黯然回首时发现不同之处。但你往后的人生应该也不会因为这种小情况有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的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变少,可能性也在逐渐固定,也许连你最宝贵的也会一点点丢失直到成为现在或是将来的你。你明白了吗? A我明白了/ B装作不知道,乐一下继续去生活了/

【回复】但是现实生活本来就很荒诞,你珍惜下来的时间也没有多少意义,所以我决定充满激情地过好当下,看自己爱看的东西。(观点源于加缪)
【回复】回复 @阴暗的思考鸟生 :对抗虚无这一主旋律。倘若你真的什么抖找的到是不会陷入虚无主义陷阱的
【回复】但是知道了又能做些啥呢虽然现在的网络几乎无所不能 只要你会用没啥找不到的[笑哭]
Eirlo:
在看过三分之一左右,我突然想到,我现在所用的看这个视频的网络是不是并不是很“先进”,而是“落后”。 我的意思是现在的网络技术是从那时候一点一点迭代过来的,但有可能从过程中就有其他方式,从而推倒现在的技术来实现或解决其他,例如不再用数据包就不会有丢包这个问题存在,想想未来地火联络中间这么远,包被拦截破解什么的。。。

【回复】好多东西都是凑合用[妙啊]
【回复】丢包本质是数据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整地完成传输,就像邮差弄丢一封信,无论这封信是用羊皮纸还是普通纸写的,它就是丢了。
高考日语自学者互助会:
我超,Up 对各个概念的解说真·精准,从业者投去赞许的目光,感谢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科普工作。

【回复】回复 @甜酒果不穿阔腿裤 : OSI参考模型对网络进行分层的目的便是让层与层解耦,每一层专注自己的事情。 效果,或者说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论传输介质(同轴、rj45、光纤、无线)如何发展,以太网还是那个以太网,ip包还是那个ip包,30年前的应用程序依旧可以在现代的操作系统中运行,并联网工作。 我的意思是说,网工的红利期已过,除非做讲师,30k是新入局CCIE/HCIE的天花板,也基本没有晋升管理的可能。 还是那句话,遇事不决先转码农。 这并不是在贬低码农,事实上微服务受追捧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体现。 总有小众市场,总有单体架构难以满足的客制化需求,终究要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本)。 网上找找HCIA的课程,数通的知识简单理解即可,因为IT技术是分层的。 作为码农,你不必理解OSPF和BGP的工作过程。 作为网工,你不必理解OIDC令牌签名校验的过程。
【回复】回复 @高考日语自学者互助会 : 谢谢大佬回复,私信您看看,小子请教一下
qyqbili: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创建socket套接字的时候,参数竟然是arpanet[吃瓜]

夜半蛐鸣:
1987年9月20日,北京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钱天白教授,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 (“越过长城,我们能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 ) 这封邮件当时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它被视为中国与互联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钱天白教授,也被世人称为“中国互联网之父”。 其实,当时钱天白所使用的网络,并不是我国自主建设的Internet骨干网,而是1986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建设的一个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 这封邮件的传输路径,也颇为曲折。邮件发出之后,首先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跨过半个地球,进入意大利本土的ITAPAC主网。然后,再进入德国的DATEX―P分组网。最终,到达卡尔斯鲁厄大学。当时,这条线路的速率,仅仅只有300bps。 不管怎么说,这封邮件还是拉开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序幕。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始加入到互联网的研究中,并尝试组建更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

【回复】回复 @夜半蛐鸣 : 阻力重重 众所周知,Internet源于美国,虽然叫做国际互联网,但实际上当时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中国想要真正连入Internet,必须得到美国方面的同意。 中美双方的学术界人士,对于中国连入Internet这件事是非常积极的。 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中国应该尽快接入Internet。 1992年6月,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钱华林研究员约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联网部负责人,第一次正式提出,希望能够连入Internet。 结果,中方提出的请求,遭到来自美国政界的反对。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认为,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会利用Internet偷取美国的信息和技术研究成果。 经过反复的谈判和沟通,美方勉强同意,可以先建立一根专线连接。美国对这根专线提出了苛刻的要求:1、只能连入能源科学网(ESNET);2、不得散布病毒;3、不得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 为了长远考虑,中方接受了这些条件。1993年3月2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专线正式开通,成为中国“部分连入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 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年会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全功能连入Internet”的要求,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前,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美方的认可。至此,所有的阻碍都被消除。
【回复】回复 @夜半蛐鸣 : 1994年4月20日,NCFC接入Internet的64K国际卫星专线正式开通(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从这一天起,中国正式迈入互联网世界的大门,被国际上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 一个月后,5月21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中国顶级域名CN由钱天白教授于1990年11月28日代表中国正式在SRI-NIC正式注册登记。) NCFC连入Internet之后,中科院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 1995年4月,中科院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经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并与Internet互联。 1996年2月,中科院做出决定,将以NCFC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个互联网络,正式改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
【回复】技术探索 1988年初,中国邮电部正式建成了国内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同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将该单位的DECnet(DEC公司推出的一种小型机网络)与西欧中心的DECnet进行连接,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连网,还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 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引进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采用X.400协议),通过X.25网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连,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当时邮电部的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连。借助DFN的网关,CRN可以与Internet沟通。 1991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 25方式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 一个又一个连接的建立,振奋了国人。然而,这些连接都只能算是“Internet间接连接”或者“单功能(邮件)连接”,并不是真正的“完整Internet直接连接”。后来,学术界和政府层面很快开始了建立完整直接连接的尝试。 1989年10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国家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同参与投资和支持。世界银行将其命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也就是NCFC。 1992年底,NCFC完成了三个院校网(中科院院网CASNET、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的建设。一年后,NCFC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实现了三个院校网相互联通。 接下来,NCFC的目标,就是直接连入Internet。
某义:
说到网络,不得不提到socket。socket真是一个天才创意,但是他的中文翻译真的太糟糕了。

隽永zZ:
很奇怪,这一期文案风格大变,怎么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小约翰?

【回复】毕竟是B站最有价值的UP主
Aioter:
中国计算机网络起步是真的晚,连接万维网的时候都94年了,当时是真的落后,计算机科技方向上的尖端人才也没几个,IPv4根服务器组中国一个也没有,这是国家信安很大的一个隐患。好在现在中国强了,有能力推行IPv6建设了。

【回复】回复 @Aioter :计算机技术已经发展得很抽象了,想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太难了,例如我读书时的计算机网络上,关于FTP的实验就是一个windows上的软件,甚至拖曳一个文件就能完成传输,这种交互太现代了太人性化了,根本不能对这项技术有个准确的了解,甚至我询问过计科专业的朋友,他们的态度都是“自定而下”的,当然也没有很“下”,告诫我不要重复造轮子
【回复】回复 @Aioter : 那是我疏漏了,请问有没有讲解一些具体的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史的书籍或视频,例如email、ftp、telnet、BBS、wed等应用,还有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例如email一开始的界面和交互跟后面结合了html后的差异
【回复】回复 @Aioter : 你说得一点都不清楚,首先你开头是把链接万维网作为计算机网络起步的判断标准,后面又把arpanet和nsfnet作为标准,但是arpanet和nsfnet好像都是区域性质的网络,这时你的标准变了,可是你的隐含依据还是以中国链接万维网作为依据,可是我个人猜测,中国应该在94年以前会有一些区域网络建设的,军事和高校绝对需要的
广州足球-越秀山第12人:
上了多久网,不主动了解, 永远也不知道 http 是什么,www 是什么

【回复】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www是主机名
【回复】社会中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嘛,大家只需要负责好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别人做好的东西只需要会用就行,如果不感兴趣的话并不需要知道背后的原理
【回复】回复 @风声_243 : 感谢[doge][doge],有所感悟,治好了我的穷思竭想症
AI视频小助理: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从冷战时期美苏的科技竞争到全球互联网的形成,探讨了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00:13 -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00:55 - 网络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为工作、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 02:29 - 阿帕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确保美国军事科技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二、阿帕网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互联网的影响。阿帕网是第一个具有分布式控制的广域分组交换网络,为互联网奠定了基础。 04:58 - 倡导建立一个兼容的协议,让终端能够无障碍互相通信 05:57 - 罗伯斯设计的阿帕网是第一个具有分布式控制的广域分组交换网络 07:12 - 阿帕网被普遍认为是网络传播的创世纪,1969年阿帕建立了mp的研发测试中心 三、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的起源,以及TCP/IP协议的发展历程。TCP/IP协议的出现为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09:57 - 阿帕网的第一版通信协议成功实现 10:29 - 电子邮件成为互联网最长寿且不可或缺的产品之一 11:41 - 开放网络架构思想提出,各个网络可以单独进行设计与开发 四、TCPIP协议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实现到成为通用协议,以及域名系统的发明和商业互联网的兴起,最终促成了全球互联网的形成。 14:57 - 德尔塔自主BBN公司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把TCPIP协议实现到UNIX操作系统 15:44 - 为了方便人们使用网络 计算机主机也被分配了名称 这样就不用特地去记数字形式的IP地址 17:55 -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了促进学术研究 自己出资基于TCPIP协议 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a sf net 五、HTTP协议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互联网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提到了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演变。 19:53 - HTTP最初设计用来传输HTML协议,基于TCP传输协议 21:09 - 蒂姆伯纳斯里提出了万维网3W的概念,成为万维网之父 24:41 - 互联网的浪潮中,见证了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但也要警惕信息泛滥与隐私泄露等问题 --以上内容由模型基于视频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苏联 历史 网络 冷战 人文历史档案馆 因特网 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 以太网 阿帕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