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6-10集

作者: 央视纪录分类: 热点 发布时间: 2018-01-02 22:39:33 浏览:3740194 次

【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6-10集

一壶雨山:
它们不会为我们驻足,或许我们自以为漫长的一生,只是它们不曾察觉的一瞬(=・ω・=)

【回复】回复 @一壶雨山 :会有一种,买完橘子回来,你果然还站在这里没有走动的感觉
【回复】我其实特别好奇,那些看完了1到5集的朋友,来到这里发现热评又是我,会不会有一种接上了的感觉?(=・ω・=)
【回复】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 ̄)〜
螺旋真理:
今天这五集的知识量比昨天高,大家慢慢看,实在不行就多看几遍~特别推荐甲骨文和司母戊鼎这两集。

【回复】回复 @英格瓦尔特 :是俺,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知乎和微博上的螺旋真理都是俺。
【回复】您是知乎上的同名用户吗?如果是的话,大家快来围观创作人员啊
【回复】回复 @英格瓦尔特 :是的(=・ω・=)
铃木爱理的新垣结衣:
1,玉龟是一种占卜工具。应与季节有关产玉龟为圆雕,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龟中空,背甲的龟纹琢磨得十分逼真,背甲和腹甲两部分由孔和暗槽相连。传说中的神龟。古以玉龟出为吉祥的征兆。龟在大多数人心中是长寿的象征,在民间关于玉龟摆放方法有很多的讲究。 2,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 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 财富权力有关。四面由1.5厘米宽的直槽分为左右两块,由0.3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面纹,且相邻两个侧面的半面纹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纹;上下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3,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夏代器物。1984年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该物件 通高16.5,宽11cm。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 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 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目前发现最早 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回复】神龙负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 如果真是洛书,那这个象征的文化意义超厉害阿
【回复】二里头还出土了绿松石龙图腾,当时我们这里挖出来,当天北京就来专家直接现场整箱封箱带走,见都没见到…
【回复】我的妈,许嵩大佬?!(°∀°)ノ
醉笑倾歌:
请央视爸爸出甲骨文的泡面番 跪求~

【回复】央视播了汉字纪录片《“字”从遇见你》,每集讲一个汉字,涉及甲骨文。时间挺短
rancerance:
好难过。属于我们的国宝都还流放在国外。不知道它们在那边过得好不好,晚上博物馆熄了灯会不会害怕,没有人驻足观赏时会不会失落,会不会想念我们这些还生存在华夏的子子孙孙。(´・_・`)

【回复】害怕绝壁不会,熄了灯各种 diss欺负其他文物倒是有可能,在海外应该也是称王称霸搞不好 成为 其他文物的神话崇拜233,就是估计是不是念叨家里那帮龟孙怎么还没消息( ̄へ ̄)
【回复】有机会会让它们回来的。
【回复】肯定会有人欣赏的啦~华夏后代会漂洋过海去看他们的~
天天要减脂:
甲骨文那集笑死,猎到野牛 王:快记上,让后世知道我多厉害哒!

【回复】回复 @上杉梨式 :怎么没刻上666,老铁双击呢[呲牙][呲牙][呲牙][捂眼]
【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铃木爱理的新垣结衣:
4,中国殷商王朝后期 (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前11世纪中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于甲骨之上﹐故称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因而成为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原始资料。殷墟甲骨的发现是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百度不到甲骨,只能复制一下殷墟的资料了) 5,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回复】妈呀,大佬的科普被打断成两半了!快顶起来!
【回复】回复 @Michel龙 :同时还要具有礼仪功能,具有象征身份等级的功能。不能拿中国观念硬套西方,因为东西方礼的内涵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宗教塑像就是典型的西方礼器,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酒器、乐器、盥洗用具、测量工具、香器等等也可以是礼器,而且有时候他们的外观和实用器并无显著区别,所以国内学者对此常有误解。
【回复】回复 @Nefer徐 :[支持][支持]
基布羁斯基:
啊~又更新了! 看完前五集之后我真的要怀疑时间是个循环往复的圈了……那些史前文明和科技真是达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高度,甚至到现在也难以破解其中密码。 然后依然要接着夸纪录片的旁白,欸嘿嘿~ 不是很正派很标准的那种播音腔或者纪录片解说腔, 但是正因如此听起来特别亲近,特别温柔,嗯,莫名地有种蠢萌感。和前面儿的肌肉胖胖腿鹰一样…… 看了一下最后职员表,解说者是杨晨。 还有大家都在交口称赞文案,我也看了一下 撰稿是叶君,文学统筹是喻江。 既然如此喜欢这部微纪录片,也请稍稍记住背后努力着的制作组人员们的名字吧! 另外多多投币分享点赞评论,增一增视频的热度,让更多的人看到国宝们!

为何总是晚一步:
看了这个以后看穿越小说还怎么看,里面都把古人当傻子。现在觉得不是个人物穿越回去怕是送菜的。

【回复】我觉得送菜估计是不能了,思想不合群政治格格不入,不识大字,第一天能苟活就谢天谢地了。那些穿越到古代的真的是太看得起自己的智商和生存能力了
【回复】我是听说现代人分工合作只干一件事脑子不如古代那些各种日常用品都得自己造的人脑子
【回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Archer子子子:
_(:з」∠)_看完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弱智

汽•好饿好饿好饿•水:
“司母戊鼎”的命名,据考应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 1962年开始,学术界重新探讨此鼎铭文“司母戊”中的“司”字,一些学者认为此“司”字应为“后”字,可由商代甲骨文及金文中的有关辞例佐证。 2011年3月6日,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将“司母戊鼎”读成“后母戊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在历史教科书中,关于这座鼎的说法一直是“司母戊鼎”。那么,是播音员口误,还是教科书出了错。 安阳殷墟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按习惯称为“司母戊鼎”。对此,有专家称,学术界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专家认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一样,而意思上此处更接近“商王之后”。 因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学术界更多人赞同“后”。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田凯介绍说,一直以来,人们都称之为“司母戊鼎”,随着一些考古学家对商代文明研究的深入,认为应改名为“后母戊鼎”。如果多数专家认为名字应该改,博物院会适应大众的需要。 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正式向参观者推出标牌名“后母戊鼎”(第一个字读音为“hou”)。

ChAnGeヘ:
在现在年轻群众最多的b站免费投放富有魅力的文物纪录片,这不就是免费的科教普及么,央视爸爸赞一个(๑`・ᴗ・´๑)

【回复】回复 @yamwang:b站有没有买版权我不知道,但是观战免费是没错的
【回复】回复 @yamwang:他说的是对我们观众免费吧……
【回复】回复 @ChAnGeヘ :观战……( ̄ε(# ̄) Σ
吾乃狸花猫咪是也:
以前鲁迅先生说“即使是吃饭的时间也要拿来看书”,现在泡面纪录片让边吃饭边学习新知识成为可能(=・ω・=)

抑郁疯踩:
凌家滩玉龟这个看了好几遍,这个太牛了,河出图,洛出书,洛书是由一支神龟驮着的……传说的神龟就是这个玉龟么?看来有可能是真的。看过八卦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洛书的数字方位与八卦数字方位相合,五为生数十为成数,与易经又相对映上了。我们是地球人么?

【回复】小时候在《飞碟探索》上看过一篇文章 有个假说。。。就是人类是 猿人和外星人的后代,根据分离定律,初期人类会有一部分智商非常高的存在。。。
【回复】目前科学界有一种说法很有趣,人类可能并不是地球原住民,达尔文进化论也不全,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人类是猴子来的,这种说法却也站得住脚跟
【回复】回复 @羽生重瞳 :(⊙o⊙)…,我比较倾向于我们是地球人,只不过是比较聪明的一群
大熊小灰:
大家不要忘记,流落在外的国宝除了那些野蛮人抢走的,还有可恶的盗墓贼卖出去的!!盗墓贼比那些人更可恶!!破坏自己祖宗的东西买自己祖宗的东西,他们是最无耻的!!(╯°口°)╯(┴—┴

【回复】除了你说的犯罪行为以外,还有正常对外贸易产生的国宝流出情况。 因为当年贩卖的东西,在交易的时候只是普通的物品(包括廉价的日用品和昂贵的奢侈品),有些过了几百上千年之后的今天,才变成了国宝的。 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向国外运送的货物非常多,如果几百年、几千年后,其中一些货物会成为国宝,也不能把现在的商人称为盗贼或者罪人。[滑稽]
上菜要紧:
6.凌家滩玉版玉龟文案: 玉中谜藏 有人说,它和星象学有关;有人说,这是数字起源的数字卦;也有人说,它和历法相关;还有人说,这是传说中的洛书。种种猜测,都指向人类史前文明最尖端的科技与文化。鲜为人知的安徽凌家滩遗址深藏着令人惊奇的发现。出土时,这片景美的玉版夹在玉龟壳中间,应为一套组合。玉鬼,分背甲和腹甲两部分,上面钻有数个左右对应的圆孔,玉版中部琢有小圆圈,并以直线箭头准确分割为八等份,大圆外又有四个箭头,指向玉版的四角。玉龟和玉版表面上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似乎就是最简单的数字和方位,而真正深入了解它时才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数位及宇宙系统之谜。两片玉龟甲上均有钻孔,龟背数八,龟腹数五,如果上下叠加,中间是五,两侧各是四,与真实乌龟背甲数是一致的。玉版上,八个方向表示方位,左右各五个钻孔。凌家滩还出土了六个小玉人,分别出土于两座墓中,所有玉人都伸开五指放在胸前,似乎也在表达着什么。人生双手,每只手都具五数,所以中国文化,包括五行学说在内,多是采用五进制。通过对10以内的数字,有机地重新排列组合,会产生有趣的数字现象,变化方法,就是把1、2、3、4、5放于上左,把6、7、8、9、10放于下右,这就是洛书,洛就是“脉络”,是世界有序运转的规律,这是一个极度平衡的状态,里面所有的数字,直线与斜线相加之和是相同的。玉版上面钻有九孔,下面四孔也合于此数,所以有人认为它是洛书的源头,还有人认为玉版开创了中国的数字卦,也就是抽象数字的基础。玉版中心的八角星符号也是个古老而有趣的谜团。直到现在,我国多个民族也有此符号,甚至遍布于全世界多种文化,这些图形符号就如同暗藏的自然规律的密码,却逐渐被我们忽略遗忘。八角星纹还出现在凌家滩玉鹰上,当然,凌家滩的神奇不止于此,它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玉的世界,壁、璜、钺、锛、环、镯、玦、管珠等已具备成套玉利器规模。凌家滩所涵盖的文化符号范围之广,渊源之深世所罕见。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峰,却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史前文明。凌家滩遗址勘测出的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历经前后五次发掘,也仅占遗址总面积八百分之一。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还有可能被新的发现再次震惊。

【回复】回复 @瓜农老爷车 :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文案: 金玉共振 上挑的眼眶里,一双浑圆的眼睛透过三千五百年的时光与你对视。它是谁?是龙?是虎?是牛?是鹿?是鸮?是熊?它似乎也在持续向我们提问,你是谁?略微拱起的弧形铜胎上,三百多片绿松石,历经三千多年,纹丝不动,光洁依旧。它们的大小只有几毫米,厚度一到二毫米,这高超技艺,在它的年代独占鳌头。它比东亚大陆的文字更早五百年出现,我们和它的交流,没有有声有形的语言。二里头的庄稼地下埋着一座城。城市的中心有可容纳万人的朝堂建筑。人们说,这里就是史籍中的夏王朝的都城。都城中设置了规模宏大的铸铜工场。在更广阔的时空里,西亚和中亚更早具备铸铜技术,而后在中国的西北,中原的龙山文化,相继出现铜器,然而都是小型物件。到二里头时代,铜开始用来铸造较大的器物,这在世界其他区域的青铜文化中,都没有出现过。二百件二里头青铜器中,这件爵,是东亚最早具有纹饰的酒礼器。流口、把手、三足,早年用陶土烧制的样子,在这里被用全新的材质,青铜,熔铸出来。人工合成金属技术的掌握,促使二里头文化跃升为时代的黑马。在烈火中范铸的贵金属,青铜,镶嵌本土崇尚的玉石,绿松石,金玉共振的局面,开启了东亚的青铜时代。它的绿松石片,契合设计蓝图的造型,打磨成山字形、钩形、梯形、长方形、圆形,拼接出奇异的造型,依稀能辨识出触角、鼻子、眼睛。两千多片绿松石,比拟龙的鳞片,拼合成这条七十厘米长的龙的形状。两只梭形的眼眶内,凸起白玉眼睛,眉目连接天地,它们出现在墓主人的身上,旁边总有一组铜铃和玉玲舌,好像在举行一种约定的仪式。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这眼神,在甘肃天水见过,在四川三星堆见过,那是三千多年前,中原、西北、西南的先民们跨越千山万水,相互往来的见证。它们沉默无语,它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的王朝的眼睛,依然看着人来人往,星辰轮转。
【回复】7.良渚玉琮王文案: 神之徽章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述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太湖流域的良渚地区一度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化:古城、墓葬、祭坛、村落、军事、水利设施、玉器作坊。从1936年开始,持续80多年的考古发掘,其中最重大的发现,就是刻有这双神秘眼睛的器物,玉琮。这尊玉琮,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因其体积、重量及纹饰均为现存玉琮之最,而被称为“玉琮王”。它是1986年发掘反山大墓时被发现的,考古学家们当即断定,它上面刻画的,是一种类似饕餮的兽面纹饰。由于此前类似的纹饰已有大量出土,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野外工作结束后,人们冲洗文物照片,却有了意外的发现。这双眼睛的两侧,纤细的几乎被人忽略的纹饰,原来是一双手,人类的手。仔细再看,手掌连接着有些不合比例的胳膊,顺势而上,这手臂主人的面孔,赫然浮现。考古学家们此刻才意识到,这并非以往常见的饕餮兽面纹,而是极为罕见的造型完整的神人兽面像。其中,神人的姿态尤其令人迷惑,双臂上耸曲肘,五指张开,一副缩头前倾的模样。它是驾驭神兽的天神,还是神兽化身的人形?兽与人,究竟是不同的神,还是同一个神的不同面像?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甲骨文和金文,显示了中国自古就有以玉事神的传统。良渚出土玉器的种类超过四十种,而完整的神人兽面图像目前仅仅出现在贵族大墓出土的几件玉器上。这是否就意味着墓的主人就是良渚古国的祭司,而雕刻有完整精美的神人兽面图像的玉琮就是良渚人与天神沟通的圣物。神人的头上是一顶介字形的羽冠,布满放射状的线条,而这一符号也曾出现在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遗物中,这是否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良渚神徽的符号意象,在其他*****的文化遗存中也曾出现过。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互动与流转。这双眼睛穿越五千年,注视着我们,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
【回复】9.殷墟嵌绿松石甲骨文案: 刻辞骨柶 这是最早的王字,像竖放的钺。钺是一种兵器,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王权最大依仗是军权,王字由此而来。商晚期,王室为了占卜和记事,契刻在龟甲或兽骨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王,是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这片兽骨记录了商王的一次田猎,壬午日,王在zhao塞巡游,为了田猎,而进入麦山之麓,捕获了一只野牛。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野牛体形巨大,难于捕获,为了纪念这次田猎,王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并嵌入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商王无事不占,无日不卜。这些龟甲上裂纹的形状,占卜着祭祀、收成、病患、生育。裂纹,就是泄露的天机。专门的卜官和看守,管理着这些国家档案。三千年前的生活,被四千个字记录,十五万四千片的甲骨碎片里,我们依据目前能认出的一千五百多个字,可以回忆起商人的一天。早上,丈夫起来,束发的发簪是他可以担起家庭的证明。清水前,他弯腰打扮,照镜子(镜子本意:监)。然后,出门打猎,为了走快些,他双手用力上下摆动。在林子里,男人竖起耳朵,留心响动,是一只小鹿,他搭箭拉弓,射了出去,收获了猎物。弯弯的月亮已经挂在天上,他满载而归,妻子已备好晚饭,是用圆腹,有足有耳的炊具,鼎,烧煮的饭菜。(以上须结合视频)商人以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为、所感转化为字符,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其中蕴含了后代的主要造字方法。以田为代表的象形字,是将物体的形态用文字的线条勾画出来。指事字则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的符号,如“上”、“下”便是以一长横为界,短横在上为上,在下为下。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成,如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便是酒。形声字,是指徉这类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成熟文字。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的指尖。从此,从个体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我的老天鹅啊呃呃:
(可能是个算不上科普的科普)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但严格说来,后两种(转注和假借)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象形:六书之首,是将物体的形态用文字的线条勾画出来。例:田 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 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指事: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增加提示性的符号。例:上、下 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合在图形上的符号。 ●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例:酒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文字。例:佯、清 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 ●转注:同一部类的同义字可以互相转注。 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例:考、老 “老”,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ǎ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耂”,声旁是“丂”(kao三声),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声字。 ●假借:借助同音字的字形来记录语言中有音无字的词。 例:“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 再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后”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 ※由此可见,转注法和假借法并没有造出新字来。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上面的内容来自百度百科、《说文解字》,稍作了整理。感谢你能看到最后,若是能够帮到你或为你科普了稍许,那将是我的荣幸。如果有误,欢迎指出并修改[小电视_害羞]】

【回复】谢谢科普君(。・ω・。)ノ♡
孤漠听风:
央视9和央视3的流量大战就在眼前[小电视_赞]

【回复】两个都很好,但纪录片肯定竞争不过综艺
【回复】反正已经比大哥牛叉了,就让三哥前面顶着吧
磐石河边:
推荐良心纪录片,这个节目配合国家宝藏一起看,帮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了解国家的变迁,非常适合我们年轻人学习,推荐我大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后母戊大方鼎,作为安阳人很为家乡的文化底蕴骄傲。

陌上池鱼:
看这个想到了大学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你们相信这世上有龙吗 大多数是不信的。老师说了一句:存在过的事物大多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去[小电视_笑]

【回复】回复 @微風惜 :(°∀°)ノ
【回复】你这样说越觉得细思极恐了
【回复】突然想到能量的转换了,物体可以以多种形式存于世间,和道家的一句话好像挺契合(只是之前偶然看到有人解释的一句话,忘了),对立的两方可以互相转化,万物好像就是这样的?

央视 国宝 人文 历史 考古 文物 古代 CCTV 纪录片 汪哲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