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我迷恋京剧,越剧、粤剧很低级!

作者: 海盗王去哦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03-03 23:50:43 浏览:38541 次

金庸:我迷恋京剧,越剧、粤剧很低级!

马达党:
为什么金庸女神要拍那么多越剧电影,用越剧宗师的配音还不标注[嘘声],是因为越剧低级吗?[抠鼻]

【回复】放下碗骂娘了属于是,挣钱的时候也不bb了[辣眼睛]
【回复】回复 @lvheying :40年代中后期才是越剧的黄金期,比起火爆程度,京剧可能还得差一些,“日夜均满坑满谷,均无隙地。”
【回复】1,当时还不是要借越剧的光赚票房😂
青纱罩灯:
既然up评论有交代背景,再结合越剧的发展,更能说明袁雪芬、尹桂芳那一代人引领的越剧改革是成功的,越剧的成长和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而人的认知是在改变的,事物也是在发展的。 补充几点: 1.越剧电影《王老虎抢亲》是金庸导的; 2.金庸确实不怎么看越剧。但是他连看茅威涛那个《新梁祝》都能感动得稀里哗啦,越剧里比《新梁祝》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多得是。相信金庸先生多了解越剧一些,应该更能体会到越剧艺术的魅力; 3.15年,金庸把《鹿鼎记》版权无权给了杭越,说杭越完全有能力展示他的作品。

【回复】回复 @青纱罩灯 :加油,您继续出,我给您投币,投俩[doge]
【回复】回复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您这么有想法,大可自己付诸行动
frankgufei:
难怪大家有争议。查先生说的是戏的高低,不是辞藻旋律的高低,戏是有严格的四功五法的,地方戏的演员,除了极少数苦心下私工学习京剧昆曲,大多是达不到民国时期一流京剧演员的表演水准的。服装上京剧的戏服繁复,规矩森严,文场的京胡,京二胡,三弦,武场的司鼓和大锣,人家单独就是艺术家,对地方戏是碾压的存在。武戏长靠杨小楼,短打盖叫天,都是宗师,有惊人的绝艺的。生行的前后四大须生,旦行的大小四大名旦,是全国范围影响力,艺术上都是文武昆乱不挡。聊辞藻,对演员而言无非是唱词,这个是写台本的一二人的长短。难的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这方面川剧还不错,粤剧中等,越剧是随手带过。查先生说的是这个,需要有比较深的戏曲修养才能分辨。不过我还是说,公开场合,没有前后文的这么说,的确会伤部分地方戏迷的感情。

【回复】那要是光比硬件那甭比了,谁也比不上京剧,人家打乾隆时期就有钱。可是戏曲极具地域性,各地方剧目都融入当地民风民俗,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养一方戏,这难道不是魅力的一种吗?并且,二十世纪新兴剧种(比如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在创新能力上绝对是遥遥领先,能从世纪初的草台班子走到世纪末的名享天下,创新开放和兼容并蓄是写在她们DNA里的,比重程式的京昆更有生长活力。再者,比起讲究,不管是剧本辞藻还是身段的手眼身法步还是曲牌系统的丰富程度,昆曲哪个不比京剧讲究?再说,说起承载历史,京剧比得上秦腔莆仙戏这些活化石更承载历史?再说起深入民间,京剧比得上豫剧等等大小地方剧种深入民间深受当地百姓热爱么,豫剧人家甚至几乎可以不靠拨款就能生存好吧? 说这些也不是说京剧不好,只是想说明各剧种真正是百花齐放,谁也不能说牡丹就是比野雏菊芍药兰花强,真·各花入各眼。一些罢黜百家独尊京剧的京剧毒唯就是靠这个心态抬高自己罢了,好像以为这样自己有多么有品味多么牛b了,成不了大器之辈。真正希望戏曲好的人一定希望全行业各剧种各流派都好。
【回复】回复 @天寒悲风生 :还有山东、东北、湖北,都是传统的京剧码头!
【回复】回复 @又胖又小SenetsuBa :京剧能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是新中国样板戏的功劳,以前各地都有地方戏,京剧根本进不来,也就京津和上海京剧比较昌盛
awfutroubl:
与其说迷恋京剧,不如说民国那一段时期的京剧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琴师,还是演员,抑或编剧都是百花齐放,对于板式和行腔的研究都很透彻。地方戏种在首先在语言上就不可能大放异彩,即使粤剧中念白用的都是戏棚官话,但是想要在非母语区传播还是难上难,何况粤语中的那些语气词真的五花八门。所有戏中唯有昆曲是独一档的,因为昆剧是昆剧,昆曲是昆曲,昆曲可以不经演员的演唱而由清工那一批文人延续下去,昆曲的形成肯定是要早于昆剧的。

【回复】京剧当年是集大成者,不少地方戏的师祖级人物也得向梅兰芳这些角儿拜师学艺呢
【回复】昆曲最早就是唱腔,不演的。但是所谓什么靠文人清工就能传下去的,我反对。清工断档断层比戏工更甚,如果年轻演员都失落了很多东西的话,那么年轻一辈的清工基本上没什么东西了。
御前大波小西门:
金庸上学那会的越剧还没改良,主打下沉市场,很多三俗戏码,知识分子是看不上的[doge]

【回复】回复 @跨马提刀斩北约群狗 : 但是花雅之争后,知识分子潜意识里还是以雅部为正宗,而且那个时候京剧是最鼎盛的时代,成熟度不是地方戏花部能比的
【回复】金庸年轻那时候和京剧比其他地方戏就是正规军和土匪流寇,地方戏大发展还是要靠解放后政府的扶持和改良
我是帮滂並明:
说实话,我最天然的喜欢地方戏,开始只喜欢能接触到的,越剧,黄梅戏,梆子等,最喜欢越剧。京剧虽然普及很广,但不喜欢。后来长大,理解力慢慢强了,才知道昆曲的好。再后来突然被《帝女花•香夭》俘获,喜欢上了粤剧。京剧现在也比以前能欣赏了,确实艺术非常高超,但不能说就剧种而言就比地方戏强。昆曲是世界非遗第一批第一名,粤剧是世界非遗第二批,京剧是第三批。因为京剧在北京发展起来,宫里爱看戏,所以出了很多名角儿。曾经昆曲差点消亡,难道真的比不上京剧吗?

【回复】没有比得上和比不上的意思是时代决定的,四大徽班进京,当时的京剧用的就是昆腔,而昆腔来源于昆曲,后面随着昆腔没落,京腔受欢迎,后面京剧各大家融合了京腔和各种北方地方戏才成了现在的京剧。如果你看京剧各派的名段你都能从地方戏中找到他的基因。所以说百戏之祖是昆曲。京剧是太子罢了
【回复】应该是昆曲门槛太高才输了,不代表比不上,我和你的“看戏之路”好像耶,京剧好归好,地方戏的方言唱腔也是无法替代[保卫萝卜_哇],感觉剧种不一样还是不要比较的好
【回复】第三批因为保护性来说昆曲普及和保护更为急切 京剧各地都有剧团 保护性不是那么危及
西行东向:
我佛了,正听粤剧刷到这个视频[笑哭],我只能说粤剧充分显示了文化特色,并且粤剧各路派别各有侧重,很有意思。因为我自己喜欢古代文学,所以任白唐的剧本很吸引我,词曲艺的表达都很戳我。

【回复】回复 @磐岩结缘之凰荧 :其实我觉得任白改革粤曲演绎是对于仙凤鸣自身而言,创造了自己的特色,当然也是推动了粤曲发展,但不代表所有的粤曲行派都和她们一样了,不能说是改革粤曲。以女性旦角大家来说,与仙姐同期尚有女姐,方艳芬…男性生角粤曲代表一直是新马,他们各有各的演绎路,就比如新马的«万恶淫为首»和女姐的«刁蛮公主憨驸马»或者说后面还有的«凤阁恩仇未了情»…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唱腔表演的不同只是最基础的。而粤曲低级吗,我觉得可能最早期如仙姐父亲那一辈没那么多程式化和规矩就显得有点零零落落,可是传世曲目如«胡不归»«客途秋恨»…依然是经久不息
【回复】应该说的是还没有经过任白唐改良的粤剧,那个时候他们自己都承认粤剧确实比较低俗
【回复】回复 @是谁他妈买小米啊 :各有看法吧,首先我是喜欢粤语是大前提[脱单doge],其次喜欢古代文学不是因为它“老”,只是喜欢略文言(漂亮)的词藻和才子佳人的故事,词藻不定要用从前的词,有改编写的漂亮就好,任白粤曲的剧本各种手法很多,词曲节奏搭配输出超强,演绎者也无可挑剔,各方面都很对我胃口。当然其他剧种都有特色,昆曲的词就很精美🌸,但是综合起来我有偏好而已~
又胖又小SenetsuBa:
哟~ 宁就tnnd离谱了,用那么多越剧电影薅了不少钱吧,给原剧团的原创作者原演员别说钱了连版权都没给吧?你自己看看比如王老虎抢亲——用的戚毕的剧本、用的戚毕的原唱录音、找几个连票友水平都算不上的演员配了一版像就敢管它叫越剧电影,全电影连戚毕原作者一个字都没提过,宁礼貌嘛?有没有版权意识?这么看不上越剧就是挣钱一点儿没耽误?[吐][吐][吐]

【回复】关于金庸越剧电影的原创作者之一毕春芳老师的儿子吴越的一篇文章节选: “我母亲毕春芳从1951年头开始和戚雅仙黄金搭档 …… 后人已知,戚毕的《王老虎抢亲》还曾为当年香港长城电影公司雪中送炭,奉献帮助了“长城” 扭转乾坤带来生机,以音配像的模式,用毕春芳、戚雅仙、潘笑笑、陈金莲和合作越剧团班底的演唱录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她们的录像演绎,于1960年由夏梦领衔主演拍成一部越剧电影,结果非常成功火爆,使得处于香港票房困境的“长城”柳暗花明。但鲜有人知,当时的毕春芳、戚雅仙与“合作越剧团”完全没获得任何版权报酬,甚至名誉认可都丁点没有,长城电影公司出品的《王老虎抢亲》只字不提原创人马和声音归属;夏梦的假唱,在海外也许至今真情无知。其实,这也并非奇怪,别忘那是个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时代,中国的著作权法直到1991年才诞生并到了2012年才得以完善,对于音乐录制和影像版权的相关意识普及和正确理解执行都是近来之事,时常还有公开的纠结和争议。即便如此,母辈《王老虎抢亲》的经久不衰,在没有任何版权保护的不利历史环境和严酷发展过程中却能如此盛行,可敬可佩其强盛的生命力!” [疑惑][疑惑][无语][无语]🤬🤬🤬放下碗骂娘了属于是
【回复】别的事情还好,但这件事情是真生气。 特别是还听说,当年长城方面还录了录像做参考,结果电影这边拍完那边就把录像给毁了(但不知是真是假)
【回复】回复 @御前大波小西门 :[脱单doge] 主要共有特点之一就是艺术水平都不高,基本功更是闹心的没眼看[脱单doge]
望山乘樨归:
对不起,我就是觉得越剧最好听,京剧名气大,纯属因为北京是首都。

【回复】京剧鼎盛期的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北京并不是首都,而且京剧当时被改名平剧
【回复】你多听听地方戏就知道,越剧表现手法非常单一
【回复】京剧名气大还真不是因为是首都,建国后其实就有下坡的意思了,后面又中兴了一段时间
pd元泽:
多看一些剧种就知道为什么金庸这么说了,任生白再好也唱不过马连良,这是事实。广东戏的剧本根本就不是大写意,看得和肥皂片一样,没必要和京剧争。红线女的老师路凌云就是京剧演员,我们安徽京剧团路大东老师的父亲。

【回复】京剧,评剧,京韵大鼓,单弦,秦腔,豫剧,楚剧,越剧,昆曲,苏州评弹,粤剧,这些我都听过,让我谈其中的代表作和名家,我都能说出一二,每种戏曲各有特点,各有特长,也都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应该没有什么高级低级之分吧?粤剧就是肥皂片吗?唐涤生先生的剧本帝女花将国仇家恨体现得淋漓尽致,里面的念白唱词都是一绝,韵律压的非常细腻。粤剧里面武将出场时的大锣大鼓,在我看来是最有武将气势的。伟人说的百花齐放就是这样子了。为什么要贬低粤剧呢?
【回复】京剧也是集百家所成,只不过在王城有大把名家为它发展而已,何来优越感?京剧诞生也不过是顺应潮流,人们觉得昆曲慢,才有更快节奏一些的京剧受欢迎。你喜欢京剧,没必要踩低粤剧,我还觉得粤剧就是最好的呢。
【回复】回复 @pd元泽 :笑死,这怎么比?戏曲里面,不要说不同作品了,同一作品不同的名家表现都很不一样了。还要拿作品说这么多剧种,戏曲评论家都比不过来。我是说不同的剧种各有特点,表现人物、情感,各有其特色的处理地方,都很吸引人呀,何必区分高低?梅兰芳大师不也是向豫剧借鉴了穆桂英挂帅吗?
淮海人:
主持人就问错了,上海也是大的京剧码头

【回复】鲁豫根本不懂戏,对她要求太高了
砚晴:
没办法,从宫廷资产阶级出来的戏曲气派就不一样,砸那么多钱还有文人参与当然高级,但论高级程度应是昆曲最高吧

【回复】回复 @douno_ :昆曲是第一批世非遗 贬低昆曲的确实不多见
【回复】回复 @douno_ :你这观点跟德纲有一拼
【回复】回复 @御前大波小西门 : 可是梆子腔形成在昆山腔弋阳腔之后啊,前面还有南戏,百度百科一眼假[doge] 周秦时代的戏基本只有办成别人的样子劝诫君王,还有秦王破阵乐也能当成秦腔我也是服,隔壁古乐复原组要打人了(
人间遥作白虹看:
京剧也没有很高级吧?只是比越剧粤剧程式化更高一点而已,越剧粤剧更大胆创新,更有生命力的感觉

【回复】昆曲秦腔花雅之争的产物
【回复】没错!这些二十世纪新兴剧种在创新能力上绝对是遥遥领先(比如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从世纪初的草台班子到世纪末的名享全国,创新和兼容并蓄是写在她们DNA里的,比程式重的京昆更有生长活力,喜欢听不同剧种的朋友应该都能感受到这是地方剧种独有的魅力。
【回复】回复 @又胖又小SenetsuBa :我觉得昆曲都没有京剧保守,省昆很多创新剧目,而且还很不错,演员也不是死板的学师父。反观京剧,徒弟跟师傅那真的是一模一样,感觉太严格了,学得死板
德艺双不馨的老艺术家:
我觉得这样贬低粤剧,金庸的审美也就那样。

【回复】回复 @douno_ :越剧我不了解,但粤剧是真好听,而且粤剧锐意进取,比起恪守传统的京剧更加具有生命力。
【回复】确实,能欣赏不同艺术的美才是一种更高的艺术水平,一个看昆曲的人如果说自己不喜欢京剧,那他的品味也高不了多少
【回复】回复 @douno_ :男演员在越剧从来都不是主流,越剧在上海正式扬名的三花一娟时期就已经是全女班了,各大流派宗师没有一个是男的,事实上后来强行发展男女合演才是倒行逆施。
爵士尼:
无可厚非,京戏生在宫中自然胜其它地方戏一筹。但香港造就了粤剧,50,60年代之香港粤剧发展速度当为中国戏剧之最,其水平绝对比得上京剧,特别是经仙凤鸣改革后之粤剧,绝对可称得上登堂入室。 粤剧之俗确实存在,但不防碍其雅俗共同发展。 再者,金庸一个小说家对于戏剧评价,其评价维度绝对不合格。戏剧不同小说,曲词并非越文雅越好,句句曲词都之乎者也,台下听众是否明白?唯独是把握着一个度,雅而不俗,例如《帝女花》一个很好的例子。 就算马连良到香港演京剧,并不卖座,香港以粤语为语言,京剧在香港是绝对比不上粤剧,靓次伯在电台访谈提及过。 所以我觉得金庸这段评价就那样,个人主观性强。

【回复】回复 @是谁他妈买小米啊 :因为第一批海外华人多为广东地区。因此粤剧对海外华人来说是一种家乡的声音,一种对故土的怀念。广东人在海外华人群体占比很高(当然了现在新华人哪里都有);对外国人来说,广东话、粤菜、粤剧都是认为是直接代表着中国文化。只不过你自己不了解海外华人的构成,因此认为「本土卖不开,海外受众」不是好话罢了。
【回复】这我就不得不说了,红线女是一代粤剧名伶,不仅如此,她还是戏曲、话剧、电影的三栖舞台女王,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已是影坛一线花旦。她的舞台、荧幕形象深入人心,红线女嗓音嘹亮,响遏行云,音色清脆如珠落玉盘,但又不失圆润、醇厚,被称为“红腔”“女腔”,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红派”艺术。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57去俄罗斯演出获得一等奖金制奖彰,还去过朝鲜.越南.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经过她的努力2009年粤剧被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到了88岁唱腔依然不改当年,2000年
【回复】回复 @是谁他妈买小米啊 :唱粤剧在上海也有发家的,京地不好说,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群岛,美国,加拿大,绝对是没有一个剧种比得上粤剧的
又胖又小SenetsuBa:
那要是光比硬件那甭比了,谁也比不上京剧,人家打乾隆时期就有钱。可是戏曲极具地域性,各地方剧目都融入当地民风民俗,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养一方戏,这难道不是魅力的一种吗?并且,二十世纪新兴剧种(比如越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在创新能力上绝对是遥遥领先,能从世纪初的草台班子走到世纪末的名享天下,创新开放和兼容并蓄是写在她们DNA里的,比重程式的京昆更有生长活力。再者,比起讲究,不管是剧本辞藻还是身段的手眼身法步还是曲牌系统的丰富程度,昆曲哪个不比京剧讲究?再说,说起承载历史,京剧比得上秦腔莆仙戏这些活化石更承载历史?再说起深入民间,京剧比得上豫剧等等大小地方剧种深入民间深受当地百姓热爱么,豫剧人家甚至几乎可以不靠拨款就能生存好吧? 说这些也不是说京剧不好,只是想说明各剧种真正是百花齐放,谁也不能说牡丹就是要比野雏菊芍药兰花木棉花强,真·各花入各眼。作为一门艺术,任何艺术黄金期的一个必要特征就是百家争春争奇斗艳,光是一个人玩儿那到最后谁都玩不了多久。 一些罢黜百家独尊京剧的京剧毒唯就是靠这个心态抬高自己罢了,好像以为这样自己有多么有品味多么牛b了,成不了大器之辈。真正希望戏曲好的人一定希望全行业各剧种各流派都好。

荔枝精722:
这倒是稀奇,浙江人一般是相对爱听越剧的

【回复】回复 @跨马提刀斩北约群狗 :这些都是后面学京剧绍剧的了。00年我在宁波乡下看过越剧的路头戏,情节之恶俗,唱词之粗鄙,瞬间让我明白为什么袁老师要改 革,为什么家里长辈提起越剧一脸不屑,估计也是小时候受过暴击的。所以越剧发展到现在,真的是一代代奇女子闯出的天下。
【回复】以金庸的年纪来看,这种观点可以理解,越剧一开始讨饭歌的出身,早期各种黄色段子,到四十年代袁雪芬一代人进行改 革 后才像样子。而京剧是从宫廷流向民间,多以三国,杨家将,包公戏为题材。
【回复】回复 @hmmyy2 : 金庸不是满人吗,想想也知他为什么贬低越剧,粤剧了,唱京剧的还给老外做鸡呢,怎么不说低级了
白若负暄:
京班大戏[吃瓜],影响力还用说吗?京剧演员粉菊花的徒弟:林正英 、 董玮 、 陈宝珠 、 萧芳芳 、 陈好逑 、 林家声 、 凤凰女 、 筱菊红 、张露露、 杨盼盼 、 惠天赐 、 罗家英 、 钟发 、 尊龙,于占元的徒弟更不用说了。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都带队赴港。 京剧要不是支配性地位,新马也不会拜马连良,马连良给新加坡还提过字呢,台湾布袋戏干脆直接唱皮黄【小西園《古城會》"離卻曹營奔陽關"

【回复】50年杨宝森赴港演出,嗓音大好,留的录音都是经典,《大探二》好,《大探二》好,《四郎探母》好,《伍子胥》好,《击鼓骂曹》好,《盗魂铃》好,《乌盆记》好,更不要说杨宝忠、刘斌昆、金少臣、刘砚亭、王泉奎、姜妙香、张君秋、汪正华几位搭档了,其中《珠帘寨》与汪正华的对唱大珠小珠落玉盘,真假杨宝森。《四郎探母》的嘎调直给平地起惊雷,敢说是有录音的最好嘎调。最轰动就是8月31日的演出《盗魂铃》。张君秋反串唐憎、姜妙香反串前猪八戒、魏莲芳反串孙悟空、王泉奎反串月下仙子、杨宝森饰后猪八戒。 名角大会串《盗魂铃》,空前绝后,香港戏迷大饱眼福。杨宝森那天嗓音既高又亮,未有过的状态。内帘导板就是满堂好,此后串烧五句一句一个好,第五句是《御碑亭》“叫人难舍结发的情”字字高音 紧接着杨宝森拉【夜深沉】曲牌,击鼓者是“猪七戒”杨宝忠(由杭于和司鼓)。杨宝忠打鼓,余叔岩亲传,久负名声,杨宝森的琴,悠扬悦耳,弓法不凡。 鼓曲未终,台下已经声震屋瓦、竭尽疯狂,值得一提的是,由杨宝忠操琴,杨宝森边唱(《举鼎观画》的【碰板】)边写,向观众亮出“祝君晚安”四个大字。
【回复】回复 @白若负暄 :我感觉他小说里很多地方就是照着杨宝森的形象和艺术风格写的
【回复】回复 @从不划水谭豫升 :这说法听着倒是很新鲜!

越剧 金庸 京剧 粤剧 鲁豫有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