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暴力美学雕塑 ,如同一场无声的战争,铸就了一座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塑堡垒”

作者: Sky艺术生活馆分类: 绘画 发布时间: 2023-11-08 09:21:36 浏览:310255 次

“苏联暴力美学雕塑 ,如同一场无声的战争,铸就了一座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塑堡垒”

拉费耳伯爵:
冷知识:苏联艺术院校有纪念碑专业。 可以对比下卓娅和刘胡兰的塑像。纯谈创作的美学造型和艺术理解,还是能看出点差距的。

【回复】回复 @-_建国同志_- :卓娅的雕塑,既有“被法西斯捆绑的脚踝”等艺术细节,身体前倾,还原了被绞死的牺牲场景;又没有绞刑架来破坏美感,整体又保持了冲锋向前的姿态,避免了“耶稣受难”的纯卖惨。可以说是艺术性和战斗性的完美统一。 尤其是下雪的时候你再看,造型场景非常漂亮。 对比刘胡兰的塑像,其实还是强调阶级属性而忽视了个性化塑造,也就是说适用于许多女烈士形象。卓娅雕像稍有常识就能看出来是卓娅,而刘胡兰雕像不加讲解你难以认出是刘胡兰,你说这是刘胡兰也行,说这是进步学生也行;摆在任何一个烈士陵园都行。刘胡兰的事迹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但刘胡兰雕塑显然没做到个性化。 战斗性没问题,艺术性还是有差距的。 考虑到这种人物造型的雕像本就是西方艺术,我们稍有短板,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不是我们的拿手艺术。
【回复】毛子的雕塑确实有张力,苏联无产阶级艺术当之无愧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回复】回复 @人之患好为人师 :选材用料上,一个是铜像,一个是石像。铜像本身就比石像更生动一些,铸模比较容易抠细节,一遍不行来两遍,前期都是用泥塑。 石像由于材质原因,没有反光,不可避免的自带“死板”,需要高超的艺术创作来填补。 而刘胡兰塑像呢,创作上又几乎没有任何细节可言(除了紧握的双拳),上下几乎一般粗,上衣裤子死板一块。这就不可避免的呆板了,显然不如卓娅塑像生动。 当然两尊塑像个头体积也不一样大,刘胡兰的塑像大,又是石雕,创作起来肯定也比铸模铜像难些。
-枕头人-:
苏联啊,冰天雪地里燃烧着艺术与哲学的火焰。

【回复】回复 @黑白界线 :最主要是那些真的能为苏联牺牲的人牺牲太多了,直接断了一代人,还没来得及传承下去就熄灭了。掌权的开始倾轧,最终也挣扎了30多年才断气。不是苏联人抛弃了苏联,而是住在苏联的外人断了苏联的根。
【回复】其实复盘的话,苏有很多次可以延续甚至翻盘的机会,但是可惜了。。。遇上了勋章
【回复】回复 @黑白界线 :该怎么说呢,从斯大林开始隐患就已经埋下了,你可能看到了翻盘的可能性,但我看到了苏联灭亡的必然性。列宁去世后苏共内部的派系分裂就很严重,导致斯大林不得不通过大清洗来统一思想,而斯大林时期的高度个人崇拜和铁腕手段导致了赫鲁晓夫的思想反抗,接着只有好心却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赫鲁晓夫走上了苏修的道路并让其他苏联高层感到了不安,于是推翻了赫鲁晓夫、捧起了老好人勋宗,又因为多年的老人政治让苏联高层决定启动年轻人,结果之前又没有重视年轻人的思想建设,最终把已经渗透到变色的戈尔巴乔夫提了上来,彻底踩下了毁灭苏联的油门。 换句话说,用二十大的精神解释,当苏共放弃了自我革命,苏联的灭亡就已成定局。
乐乐可乐乐21:
苏联的建筑语言真的很鲜明,不像我们中庸含蓄。烈士陵园的纪念碑大同小异

【回复】不一样,一个是民族问题,我们含蓄些,一个是时代问题,苏联他出生就是世界之巅,他的繁荣可以让红色旗帜四处飘汤,发挥出最大影响力,但我们最有力量的那批人诞生在最乱的时候,打仗死一批,发展死一批,时间又熬死一批,直到改革开放我们都还有在干仗的,等到我们终于有空去发展艺术时候,那批最年轻最热血的人早就几乎灭绝了
【回复】当初连国旗都是老百姓踊跃投稿海选出来的,有想法就得表现出来,闹啊做出来的东西不好,被吐槽了也能被改进,就怕人们都不参与了,那好作品岂不是更难出现了?
【回复】我觉得你可能见得少,很多地方的烈士纪念雕塑都很好看。 沈阳、芜湖、广州、南京、遵义等等都还不错。不过也有可能你看腻了吧。
一梦梦洲:
感觉国内的建筑雕塑会特别的内敛,更追求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浑然天成的美[思考]而苏联的特别有力量感是那种源自人民的感觉,比如第一个竟然让我觉得有浓浓的母性的光辉 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奋起战斗(不是很懂瞎比划)我也刷到过西南工业大学的那个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雕塑也特别震撼,但是很明显特别的符合我们国人内敛沉稳的精神[捂眼]

【回复】统领的哲学思想不一样,所以构造的作品也有很大区别[喜欢]
【回复】究其原因还是两国的历史与文化差异太巨大了,都有其独到之处!
放下你的傲慢:
在主流艺术还没脱离群众的时候,苏联恰好有那个工业能力实现它

弗洛里达州闲人:
其实苏联解体时间也才31年,离我们不是很远[微笑]

【回复】躯体死了三十年罢了,灵魂早都死了
【回复】回复 @小咸鱼无所畏惧 :苏联后期就只是在啃老,啃共产主义打下的基础
胖纸丶哥:
什么叫“暴力美学”雕像。。。。。把她形容的更好一点不好吗,比如更有力量感之类的。暴力美学用在这里我觉得有一点不妥,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思考]

【回复】可能他想说的是充满力量感
【回复】回复 @eoohoo :魔怔了?搁这虚空索敌呢
SiriusWeasley:
上个月广州美术馆展览了潘鹤先生的雕像,同样也是革命叙事,同样也非常有生命力,现在我们提到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似乎总习惯于打上刻板无聊的标签,这显然是有偏见的

梦癫佛:
过去式了,如今的他早已背弃了前人的理想[藏狐]

【回复】看的图片就非常震撼了,实景不知道是何等的壮观[笑哭]
【回复】火,如果不加柴就会熄灭。既然看到了失败的例子,那我们更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将火种继续传递下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回复】苏联是永恒的,现在的是俄罗斯罢了 不一样 不一样
坚盾安保保卫员张浩:
看了苏联19世纪末的艺术作品才能体会到15世纪的米开朗基罗有多牛。

【回复】苏联?19世纪末?这两个词能连一起我是没想到的
偶尔划过的风:
莫名想起了被拆除的关公大刀。。[doge]

【回复】确实,国内雕像没有给人一种新的感觉,震撼
【回复】净建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
【回复】回复 @丨爱与未来 :但是花的钱不少(〜 ̄△ ̄)〜
资异爆不列:
坐出租车路过时拍的 昏沉的天气加上车窗 没经过后期调色

苏联 油画 俄罗斯 绘画 战争 创意 美术 艺术 城市 城市建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