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一千年奸臣之名,大人,你悔是不悔?”

作者: 卷花花了哟分类: GMV 发布时间: 2023-11-25 22:07:03 浏览:551270 次

“背负一千年奸臣之名,大人,你悔是不悔?”

卷花花了哟:
现在《忘川风华录》“史家绝唱”版本,做一下玩法活动送王安石[打call]

【回复】回复 @玳尖 : 这个活动五分钟打了能换介甫,如果不过这个关就靠卡池里抽卡歪出来,就……还是做任务吧[拥抱]
【回复】回复 @莫鸢酱 : 输出配天命,你有他们谁的天命一起养比较好
【回复】回复 @卷花花了哟 :就是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这仨[doge]不过我抽池子还歪了欧阳老师,加上晏小山和佛印或许恋与苏东坡更合适[喜极而泣]
那就以后再见啦:
好心干了坏事,但王安石本身人品没得黑,当时宋神宗很喜欢王安石但大臣集体反对王安石,宋神宗舍不得贬太狠,但王安石主动请求辞官,晚年时期曾经反对变法的欧阳修苏轼被贬时来找王安石,王安石也没有落井下石追究以前的事,反倒是与他们谈心论道,写诗作画。连苏轼都对他敬畏不已。 只看人品王安石我还是很喜欢的,敢于变法有富国强兵伟大的报国志向,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相处,写词写诗才华方面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实北宋这个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我更喜欢王安石一点,司马光给我的感觉就跟个反派一样

【回复】回复 @梦中执灯-醉里执剑 :根本不是,新法是绝大多数理想主义者中掺杂了投机分子,旧党则是大多数既得利益者因新法利益受创而强烈反对,也就司马光几个是真的觉得旧法才是宋朝基石。
【回复】回复 @梦中执灯-醉里执剑 :大体是这样,司马光是旧党执牛者,威望太高。但他包括旧党解决不了对国家的难处,新法可以。但旧党对新法的打压让王安石只能任用年轻少壮派,这些人热血充满激情但是做事总是过于激进,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旦新党有人的政法过于激进于国不利会被旧党群起攻之,而王安石绝不能退缩只能硬撑着将这种并不成功的政法实行,因为王安石一旦开了这个口子,整个新党就会溃败。这并不是王安石不知道新法有些政策不利于国不利于民,而是如果没有他的支持维护,新党根本无法在旧党的围攻下做事。这就是党争,党同伐异。
【回复】其实哪有什么反派啊,说到底都是为了朝廷,不过一个太激进一个太温和罢了
你撇下半边风月:
不知道有没有人读过王荆公的《读史》,很多历史人物都因为各种各样的误传而被谩骂,感觉就是预言了自己啊。更值得敬佩的是,他既然已经料到了这一点,却依然坚持变法,虽九死其犹未悔。

【回复】“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回复】“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回复】回复 @不枉未闻 :单纯翻译的话就是糟粕怎样流传都不纯粹精美,丹青难画出人的精神。少量的记录哪里写得尽高贤的品格文学,儒生只会固守史书上的尘土。 结合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欧阳修当时作《五代史》(大家都学过《五代史伶官传序》吧),对其中一个叫冯道的人贬之,但王安石认为他“有机谋,善避难,密能安主存身,可谓吉士”,所以他认为贬之不当。 这首《读史》表面上是写这区区千百文字不能表达先贤的内心,儒生不应固守这区区文字。实际上是写他有预料到史书对他的评价不会公正(事实也如此),但他认为士大夫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价值实现之标,那么就不必顾及生前身后之名。
雁回苇荡:
你有没有后悔啊,只有你一个人从一而终地,披荆斩棘地走的一条路,好难好难啊,你有没有后悔啊[大哭]新法尽废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心如死灰也不过如此吧[大哭]介甫相公啊,天还没有亮,你起的太早了[大哭]

【回复】这么说,王安石被废待家后,在听到那些不合理的新法被废时,其实是没什么感觉的,只是当听到真正有利为民的新法被废时,才会睁大眼睛,心力交瘁,缓缓问了天一句“就连这个,也要废吗”
【回复】不只是王安石,新旧党里,真正为国为民的士人,像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纯仁之类,都是从一而终的
【回复】回复 @西岭蜀道 :虽然但是他们是政敌啊,正是王安石失势,司马光才上的。司马光不分优劣尽废新法。任何党争到最后都会变味的。 苏轼倒是个只考虑问题不站队的,王安石变法的时候阻止变法,司马光上位了又喷保守派,所以他也没什么影响大局的能力。他弟一生都在捞他的路上。
南江瑾:
唉还好维新变法那会正名了[大哭][大哭][大哭]但其实也不过是借荆公之名行事……一个人的名誉如此脆弱[大哭]

【回复】梁任公写《王安石传》时,戊戌变法都失败十年了,不算借荆公之名行事吧,而且从梁任公的言语能看出来,他是真正欣赏喜欢介甫的。
【回复】回复 @snazn :因为有感同身受之心,同样是国家危如累卵,同样还有机会挽狂澜于大厦,可同样失败了,梁启超失败后其实也是骂声一片,朝廷打压抹黑,他可能感觉或许自己将来也会和王舒王一样被后人误解,被遗臭千年。
【回复】回复 @肚子疼的陈 :是啊,所以我觉得梁任公确实是欣赏钦佩荆公的,言辞之间能看出真情流露的。很多人都说梁任公赞赏王安石是为变法张目,可是这时间都对不上了,以及我个人比较讨厌这样完全抛开个人情感的说法,搞得好像参政者没有感情一样,所有都是权益相关。 这个不是在说楼主哦,只是之前看到很多这样的声音,顺便在这里发表一下想法。
二次元马甲掉了:
文科生,不是ky,就是在玩的游戏也在变法,脑子里立马想到了王安石变法和庆历新政,然后就刷到这个视频了(缘,妙不可言)

西岭蜀道:
新党和旧党,不是激进的极端派和顽固的守旧派,而是一群为了宋朝的延续拼尽全力的同仁

【回复】也不全是吧,你看哲宗时期那群自诩为“新党”却干着排挤、党锢、刨坟的勾当的人可有半点为国家的想法。也就王安石的那批新党好点,后面的新党都没有王安石的格局了
【回复】回复 @四汐-翊武 :后面确实,但问题不在新党本身,而是封建体制本身的弊端
【回复】回复 @西岭蜀道 :但只看事实,章惇、蔡卞他们都要刨司马光的坟了,他们的党争都带有私人情绪了,这完全不是为了国家吧
平旦_:
纯文生在急诊输液刷到的这个视频,这个泪像断了的珠串一般,大人,你可曾悔

【回复】回复 @卷花花了哟 :[桃源_欢呼]
杨柳绿YLL:
历史课上讲宋朝变法的时候,说的比较客观,有利有弊,有好有坏,所以个人对王安石的印象也是比较正面的,他只是变革失败。没认真去了解过他的历史,看了评论区的科普才知道一些时代里,他被当成成奸臣的形象。

【回复】王安石的变法太急太猛,他的变化最起码要好几十年的时间不停的迭代更新才能慢慢适应宋朝的大环境,可惜赵宋这种得国不正,皇帝又没几个心术正的,只能赶着时间变法,快功做细活,时也命也。
【回复】回复 @酱油的春天 :北宋的皇帝,总体其实还算不错了,可问题在于封建社会的本身,宋朝没那么多时间了,神宗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这题是无解的 王安石变法告诉了我们,有权力,改革最坚决的皇帝加上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改革臣子联合的最为强力的改革都会失败,说明封建王朝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改革得出一条生路,只有革命才能让封建王朝解脱
【回复】是这样的,哪怕在宋朝自身,各人的评价都不一样,但是曾被骂作熙丰小人,就能看出一些问题了,但公认的是,尽管在桌面上,司马光和王安石掐架相互骂对方是小人,但是私底下,他们对彼此的评价是相当高,所以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应该是没得说的
乔书语:
嗯?我记得学生时代的历史教材,也只是提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并没有给他加上什么奸臣名,他其实应该是算在名臣之列

【回复】宋史确实把他列为奸臣了,现代正的名
【回复】回复 @七九jewel :完颜构干的好事,毕竟亡国你不能让他写他父亲吧。好比,奸臣排行榜上的章惇 说过端王(徽宗)轻佻不可为君,连脱脱都说如果真的听了章惇的话,宋朝是不是就不会有靖康之变。可观之所谓的奸臣不过是替他爹背锅
【回复】维新之后他的风评才慢慢变好成现在这样的
笑-甜甜星:
他只是想变法,又不是佞臣[无语]他不是奸臣,他的对手也不是,只是两党之争罢了,他没变成功,宋朝也没了,他变成功宋朝也不一定不没。。。这种东西哪有什么对错呢,只有那种从来没想过百姓只为自己的才是奸佞

【回复】回复 @寻春自恨来何暮 :司马光了解一下?苏轼苏辙了解一下?不要在那张口就来😅显得你很无知😅
【回复】回复 @加班狗123 :1、王安石从未被纳入奸臣传。2、封建时代对历史人物的偏见太多太多了,糟粕所传非尽美,丹书难写是精神,近现代以来给他们翻案很正确。3、青苗法有打击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目的,不只是为国敛财。就算为国解决积贫问题,荆公也没有为了自己呀,有什么好骂的?
【回复】回复 @晓看天青又烟雨 :司马光还不是奸臣啊? 对外,打下来的土地分文不取送回去,因为这样不君子 ,对内,国家定下来的案子,皇帝下的判决,13年以后,他当厕纸扔了,对朝堂,他公器私用,说王安石说了几句话(那几句很挑战当时人的伦理)然后写在国家选拔人才的试卷上,让考生站队 烂了根的说他是君子,他真是君子啦
绿树枯木:
一次失败的改革,对国家伤害太大了。 王安石改革本意或许是好的,但确实加速了宋的灭亡。 王安石之后,北宋陷入了“党同伐异”阶段。君臣相疑,大臣间也离心离德。 虽然错,不能让王安石一个人背,但确实是他开启的。

【回复】司马光才是真小人,王安石刚下台他就急着给夏国送钱让西夏恢复,在此之前西夏已经快扛不住了,纯纯只看自身利益的真小人罢了。
【回复】三冗就已经让国库连年亏空了,不变法垮得更早;只不过王安石变法必然触犯守旧派的利益根基,因此变法必然遭到无尽的破坏和污蔑,在重重阻碍之下,好的法也会被干扰,更何况变法往往都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谁有本事让一套新制度一出来就完善的?而反对派为了私利成功破坏了变法,必然要给王安石罗织罪名、并努力污蔑让王安石遗臭万年。
【回复】回复 @怜妹-Lillian :关键是,司马光一个14年困于洛阳修史而不是直接接触基层事务的人他有能力客观评价新法的利弊吗,他可不比苏轼范纯仁这些当过地方官的人,人家实际接触执行了新法,最后也是承认新法有利的一面
精神良好的喜子:
这样伟大的文学家,连欧阳修都其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瘫客:
没办法,宋朝皇帝就赵匡胤有含金量能怎么办呢?[笑哭][笑哭]让王安石当改革的总规划让曾巩这些保守派去当行政干部,让苏轼这些中间派去当纪委和民生工程主管是最优解。但是当时的皇帝没能力平衡他们也没计划发挥他们的才能[笑哭][笑哭]

【回复】其实北宋前七位皇帝都各有实力,虽然老玩驴车梗但是赵光义还是给宋朝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制度经济等各方面的,真宗赵恒一个泰山封禅也无可厚非,主要是为了稳定局面而不得不为,当时和辽打到谁都打不下谁的情况签订澶渊之盟反而是最好的选择,人家其实是主战派,在位期间提拔人才为仁宗朝的吏治开了个好头,虽然老被拿刘娥的事开涮,但是人家也不差其实,仁宗不必多说,英宗上承庆历嘉祐时期下启熙宁元丰时期,过渡君主,稍微有点问题就是濮仪异论相搅搞的有点不得安生,但总体开了个改革变法的铺垫,神宗其实算个被低估的皇帝,一上台就直接开了个好头给他爹的濮仪之争画句号并且主张改革任用王安石,元丰时期改制也是颇有成效,并且收复熙河等一千里地,军事上确实微操了一点,后期和王安石的改革方向略有偏差,虽然有永乐城,但其实也有兰州大捷在,仁宗至神宗时期,北宋的经济开启了一段恢复增长阶段,确实是富国了,哲宗更是猛人,虽然元祐年间不得亲政但是绍圣亲政之后干爆西夏收复失地重用蔡氏两兄弟,任用章惇继续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北宋在这一时期逐渐鼎盛,并且实质上的新旧党政的彻底激化是从元祐年开始的,在熙宁年间顶多外放,甚至不是流放,元丰年间也并不夸张,到元祐年开始时司马光废除新法王安石司马光接连去世,党争才逐渐走向极端,宋朝前七位皇帝都不是很差的皇帝,太宗真宗仁宗都算恢复巩固统治阶段,神宗哲宗英年早逝,有拓边改革之心但是天不假年,徽宗前期还干人事疆域达到最大,经济一度鼎盛,后期直接崩盘,钦宗更是重量级,北宋是在鼎盛期崩殂的 并且曾巩其实和王安石是很好的朋友,他虽然反对变法但是其实很严格的落实了新法的内容并且给王安石写过很多建议,新法推行不下去确实有行政层面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和曾巩是完全无关的,反而欧阳修是完全不落实的那个,当然也不是指责欧阳老师,各有想法,但是曾巩绝对不背这个锅,而且苏轼说实话在地方执政的经验也是被外放贬谪之后积累出来的,之前在条例司干的时候只能算中规中矩
【回复】可能因为后面的北宋皇帝不是赵匡胤的后代吧
【回复】回复 @Jeanne妮安娜 :我记岔劈了,最近看宋官制看的脑子一团浆糊二苏官职全部记混了
黄非红h:
我们学校有半山的雕塑,他一直是我们临川人的骄傲

【回复】还有汤显祖[星星眼]也是临川的
【回复】临川的朋友你好,提到你们这个地方,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个月和你们的联考[doge]
【回复】高中南门的雕像就是王安石[小电视_嘟嘴]
账号已注销:
变法起点是好的,但中央穿到地方的命令就变了味,政策不能有效实施。在王安石下台后无人制衡后,这场新政变成了朝堂争权夺利的工具。挺可惜的,这变法要成功的话,估计辽金不足为惧。

【回复】变法注定失败的,王安石涉及到了封建体制的根,是不可能赢的,司马光他们也没有赢,封建社会的本身让他们注定失败
【回复】回复 @西岭蜀道 :主要原因是王安石做的太绝了,也太急了,他但凡是多等个几年,等到把持朝政的时候,变法可能会成功,但是下场嘛,懂得都懂。
【回复】辽金:啊?钱包鼓了?抢一波!

帅哥 历史 人文 司马光 宋朝 北宋 王安石 宋神宗 忘川风华录 游戏轻剪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