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把我的尸体垒在高处。”

作者: 谢朝衣_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12-27 18:40:20 浏览:1959787 次

“妈妈,请把我的尸体垒在高处。”

草莓裤衩粘鼻嘎:
老天…您写的好震撼…想起我妈妈的怀抱了,总觉得特别安心。但事实是每天都要机械化的睁眼、一条龙似的早读,上课,晚自习。好想在妈妈的臂湾里永眠。

【回复】好久没有抱过妈妈了…🥺
【回复】回复 @aaa泪 :抱抱你 不要难过[拥抱][爱心]
糯米菝葜糕:
写的好好!看完以后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感觉作者会很适合写怪诞美学类的小说

【回复】谢谢!喜欢看这种小说[领结猫_心动]
【回复】只是bgm是怪诞风有些,这写的东西怎么也和怪诞扯不上关系吧,你要是说写怪诞的城市还行
均轨:
世界是美好的,是公平的。所以我眷恋它,仰慕它。只是它需要养料,与世道相同。人世覆盖于世界之上,吸吮着被淘汰的骸骨,骨头上的血肉被舔舐得干净,堆成了一座望不到顶的高塔,皮囊成了装饰点缀。你看,多美啊! 或许我会成为下一个养料呢

【回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文明的进步是踩在众生的骸骨之上的”
【回复】轮到最后才会轮到京[胜利]
【回复】回复 @失忆的小靓仔 :生在和平的年代,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应该为维护这份和平做贡献。我们要追求幸福,追求世界大同,追求人权。 我们现在既不是在奴隶社会也不是在封建社会,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若老百姓的命还被那些上位者玩弄,那我们和古代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古代的人不认为自己很惨,如今我们都明白人人平等,你却又将历史的糟粕搬出来束缚我们。 若你所谓的活着就是吃上饭而已,那这样的苟活和死去又有什么区别呢。
珑徒不是同:
所以要学习!学习教员!学习任何伟人!只有学习才能让你挤出去!学习可以让沙丁鱼变成鲨丁鱼!不要躺平!要当救赎他们的人,要当吃沙丁鱼的人!不要当被吃的沙丁鱼!跳出去!一定要跳出去!去解救他们吧!也是救自己!

【回复】鲨丁鱼…对不起但是我这勾史一样的笑点。。。
【回复】当切格瓦拉死后,战栗的资本们笑了出来,他们打印有切格瓦拉口号的报纸,编织印有他头像的衣服,而这迅速蔓延在大街、小巷、媒体和青年们的嘴里:切格瓦拉和他的伟大变革真正死了——他们俨然成为了一个流行符号
【回复】唔但是你这逻辑也挺乱的,你怎么能够既当旧秩序的受益者(吃沙丁鱼的人),又当新秩序的建立者(鲨丁鱼)
超级现充绝赞退网中:
毕业后走在钢筋混凝土的阴影下,目标是将社会建设成毫无异议的乌托邦

【回复】究竟是没有异义,还是不允许有异义?[大哭]
【回复】回复 @金色五角星-- :太阳会升起的,只是不会升起在你我头上
【回复】回复 @金色五角星-- :你知道太多了,我的朋友[阴险]
散逸云秋:
客观来说,最有深度的是最后一句话和倒数第二句。其他的话基本上是一种现象化的叙事性文本,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对过去已有打工诗歌元素进行抽象化处理后的泛泛堆砌。 并且,即使是从现象化的叙事文本上来说,这种对打工诗歌元素的堆砌也没有那些实实在在的working class主体在现实的,赤裸裸的,直接的劳作过程中亲身历经异化的现实尺度后创作的文本来得震撼。比如我举几个例子,例如许立志的“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让脚手架爬进身体化为血管”以及“一颗螺丝掉在地上”和“有个人掉在地上”的类比;再比如陈年喜的“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他们有病,身体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等等。再比如王计兵的“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请原谅,这些呼啸的风,原谅我们的穿街过巷,见缝插针,就像原谅一道闪电,原谅天空的伤口。请原谅,这些走失的秒针。”以及“我坐在背对行驶方向的座位上,以退行的方式回家,以火车的速度退向父母,仿佛生活的一次退货。一个不被异乡接受的中年人,被退回故乡。”等等。 还有很多,而这些诗歌的一个总体形象就是非常的具象化,非常地能够直接展示working class的劳作状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主体性,故而拥有了超脱于现象的思考性和超越性。而反观作者的诗歌,其实就欠缺了这些由现实的具体经验和现象所激活的working class文学主体性,而导致整篇诗歌都具有某种知识分子从抽象化的高位凝视working class的效果,其实在看似张力十足的文本景观下实则是丧失了现实性的张力。所以可以再多观察一些working class的纪实性作品(如果是脱产学生或者小资的话),或者结合自己的劳作过程(如果不是脱产学生和小资的话)深刻将working class主体性内化之后再来创作,就会具有上述列举的部分打工诗歌的那种强烈的现实性张力。 上述主要是一些文学评价。从整体上来看的话,如果不考虑视觉机制(短视频)的媒介影响的话,单从诗歌文本的总体上来看,这首诗歌还是不错的。而也正如我一开始提到的,整首诗的精髓其实是在最后两句话上。

【回复】评价得好好。文段有惊艳的地方但是是一种很浮空很虚浮的惊艳,看了评价之后才懂是因为缺少现实的支撑,所以这种惊艳只能短暂地停留一下。
【回复】而这段话的第二个精髓之处就在于“沙丁鱼罐头”和“尸体”的意象。首先,“沙丁鱼罐头”比单纯的“沙丁鱼”要更加具有深意,因为“罐头”不仅对应着前面的“拥挤”,同时在文学无意识中指涉着“工业化”这一意象。罐头是批量生产的,罐头作为食品贮藏品的结构设计本身也是高度工业化的,而这就与整首诗的工业化基调达成了同频共振。第二,“尸体”这一意象的话我觉得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对应着诗歌的自毁倾向和绝望情绪,以及一定的虚无主义基调。并且,同时“尸体”其实还对应着“沙丁鱼”,因为贮藏在罐头里的沙丁鱼作为食物其生物学本质是一盒沙丁鱼尸体,而这就又一次完美对应了诗歌主体的绝望与虚无基调(并且把沙丁鱼罐头视为沙丁鱼尸体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指涉着作者文学无意识中的对异化问题的认识)。而这样的隐喻又一次让我想起了许立志的一首风格迥异的类似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一颗花生的死亡报告》,这首诗是一首“极为古怪另类”的诗,全诗的内容乍一眼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文学性,因为全诗的内容就是一瓶花生酱的说明书,包括商品名、配料、产品标准号、食用方法、贮存方法等等一系列食品工业的元素。内容没有任何修辞与排版,如果把这首诗的标题去掉,乍一看看上去大概还以为是哪个食品工业办公室的生产文件。而就是这样一首诗,从装置艺术的意义上来说,恰恰完成了它的批判性,即对异化问题的认识。而这首诗与视频中作者的这首诗的结尾倒是具有了某种互文性,都采用了相似的隐喻异化的手法。
【回复】接下来我再详细说一下为什么我认为最后两段话是全诗的精髓(从“诞下我的女人”一直到最后的“垒在高处”为止的部分) 第一,是“母亲”这一重要意象的介入。那个低下头悲悯地亲吻这一不合格的工业废品的女人,“我”的母亲,实际上是具有某种神学性质的家园象征。之所以有些许神学性质是因为作者紧接着提出的那句话,也就是“宁可你死了也不愿看见你受苦”的这样一种经典的弥赛亚式的救赎情结(当然同时也包含一点虚无主义),所以也因此诗歌到达这里时不可避免地通过“神圣母亲”视角的介入来获得了文本景观的神圣性和一种来自精神深处的虚无主义凝视,同时也意味着诗歌主体的意识已经坠入一种寄希望于救赎的幻想,放弃了自身的主体性。 同时,母亲也是一种家园的象征。母亲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箭矢向下坠去的终点”,是现代流动性下四处游荡的现代幽灵最终安身的那个终极的怀抱。母亲在这里是那个四处漂泊的异乡人的终极幻想,是现代“失乡症患者”通过创伤所回溯性建构出的一个破碎而又模糊的故乡的实体化形象。例如跳楼自S的许立志在弥留之际曾经写过一首隐喻着他最终死亡结局的诗,“终点已到,时辰亦到,此刻他们正把我的棺柩吊进墓穴。母亲呵,我就要回到您的子宫。”在这首诗中许立志就将母亲的意象转化为一种“最后的家”的意象,并且运用“子宫”这一生理性的隐喻再次突出了母亲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家”的时空性质(或者说也是象征着一种生命伊始的“绝对原初”的意象,而且这一意象也说明许立志也渴望通过死亡即放弃主体性来回到原初,回到那个尚未迎来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苦的幻想乡,并且结合那首诗的标题“重生”来理解的话,也更加凸显了这层意味。而这其实也悲哀地证明此时的许立志已经到达了绝望的边缘,似乎他的诗里早已宿命式地布满了他最终死亡结局的注脚)
直接梭哈啦: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在上课时脑海中却总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教室内同学们安静无声,只有粉笔声啪啪作响,在黑板上勾勒出扭曲的符号印记。我坐在椅上,正逐渐融化成粉色的冰淇淋。(我承认这个想法很离谱,但它又确确实实的在我的脑子里,并且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的幻觉出现,尤其是在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无语])

【回复】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初中好累,但感觉说累又矫情,有羞耻感
【回复】回复 @谷雨花慨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和疲惫,没什么矫情的,你不能站在初中生的角度认为小学生说自己累是矫情,同理别人也不能这么认为你。感受就像根针,不扎在别人身上别人永远体会不了
【回复】回复 @谷雨花慨 :正确的,谈过去像卖惨,说未来像诈骗[藏狐]
卿若染:
我经常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在压力下开始撕扯自己的表皮,然后痛苦、压抑、愤怒都会随着我表皮的溃烂从伤口处像飞虫一样离开,只留下一具可怖的空壳。但是短暂的疯狂又会让我安静下来,我这时候没有了那些沉重的负担,又会忍不住去看身后我曾珍视过的事物,发现活着的一些瞬间真的很值得。就像在冬天散步,只简单地看着自己呼出的热气就会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矛盾会放大我的痛苦,但庆幸的是,它给我带来的希望比痛苦更多。

【回复】使你幸福的并不是活着,而是你感到了你在享受自由
【回复】回复 @保尔祥子 :每次看到这些回复,都感受到了简短的文字的力量和生命。希望我们都能够享受这种自由
【回复】回复 @流浪遇良缘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交往模式,这样也很好,但是宝贝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事,就如你守望的美,那会是以后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拥抱]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虽然这句话对陌生人来说很无力,但我希望这一刻你可以轻松一点
小落31415:
人病了要吃药啊… 可是世界病了却吃人啊… 我们在哪……在那个遥远的乌托邦吗…我的心已经在那了…

【回复】人就是药,但是是药三分毒,世界吃下这一剂良药后被毒素搅得扭曲变形,以一种极度扭曲的姿态继续正常运行着。
【回复】社会里面就是脏的,毒的。 如果人也是脏的毒的,那也就算了。 偏偏的一些谎言家说了善良、说了慈悲。 偏偏的一些傻子信了,记在心里了,传承下去了。 要是所有人都狠毒,其实也是一个美好的世界,那就是动物的自然界。 偏偏人不小心变异了,有了那颗会受伤的心[委屈][委屈]
【回复】世界从来没病,是人病了
谢朝衣_:
先叠个甲,我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老大我看见你们的各种分析真是大开眼界,有一种原作者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结果得分不及格的无助感()

【回复】文学就是这样的,一千人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把文章写出来只是完成了作品的前一半,而后一半是读者的理解。
【回复】哲学,文学,社会等等方面的探讨就是这样,有太多的东西互相联系,堆叠,也许成为了作者习以为常的元素,但读者仍能在剖开后得到作者无意识写出的东西 你能从二刺螈日益泛滥的幼态审美倾向中得到什么吗?可能创作者也不知道,他们只是在迎合普罗大众,但哲学家却能研究人们在厌恶责任[2233娘_喝水] 所以说,有的东西也就不用那么在意了,甚至还有人研究出了个莎士比亚这人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呢(笑
【回复】现在社会虽然是病态的,但是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份对于社会的思考和认知,也不知道是好是坏,总之先这么活下去。但是老师写的特别好,我就是被老师的标题吸引进来的!
不耳软:
“只有诞下我的女人亲吻我检测不合格的头颅” 好爱这句😭

【回复】社会的边角料,妈妈的小骄傲🥺🥺
【回复】回复 @谢朝衣_ :可我不是她的小骄傲,可我依旧是社会的边角料
【回复】是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让你痛苦的?[doge]
mindless1:
只有诞生下我的女人亲吻我检测不合格的头颅。 不得不说这句写的太好,唯有母爱可以穿越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列表。我曾记到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个老年痴呆的女人唯一记得的事情就是她的儿子。

【回复】冬至了 老人忘记了怎么回家 忘记了周遭一切 只记得儿子爱吃饺子[大哭]
【回复】越长大我就越发现,真正无私的只有妈妈的爱。可是我陪在她身边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谄媚和很多没必要的开销都给了其他人…
【回复】回复 @宇宙起源的一颗土豆 :是那个公益广告吗[保卫萝卜_哭哭]
夕颜香草QvQ:
请把尸体垒在高处个人感觉是,到死也不能逃脱囚笼,到死也想成为那所谓的第一个,既然以前削尖脑袋才勉强挤进大城市,死后垒在高处就可以让人们都看到我了,我也是厉害的人了

【回复】回复 @谢朝衣_ :“他真的站在了荒坂塔的顶端” “妈妈,你看,我真的站在了荒坂塔的顶端”
【回复】即使是死了,尸体也要躺的比别人的尸体更高才行。摞在别人的尸体上,用混浊阴翳的死眼,再映一映浮泛清白的天
【回复】回复 @纵横风度 :作为一名反抗者,而不是被支配者
散逸云秋:
接下来我再详细说一下为什么我认为最后两段话是全诗的精髓(从“诞下我的女人”一直到最后的“垒在高处”为止的部分) 第一,是“母亲”这一重要意象的介入。那个低下头悲悯地亲吻这一不合格的工业废品的女人,“我”的母亲,实际上是具有某种神学性质的家园象征。之所以有些许神学性质是因为作者紧接着提出的那句话,也就是“宁可你死了也不愿看见你受苦”的这样一种经典的弥赛亚式的救赎情结(当然同时也包含一点虚无主义),所以也因此诗歌到达这里时不可避免地通过“神圣母亲”视角的介入来获得了文本景观的神圣性和一种来自精神深处的虚无主义凝视,同时也意味着诗歌主体的意识已经坠入一种寄希望于救赎的幻想,放弃了自身的主体性。 同时,母亲也是一种家园的象征。母亲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箭矢向下坠去的终点”,是现代流动性下四处游荡的现代幽灵最终安身的那个终极的怀抱。母亲在这里是那个四处漂泊的异乡人的终极幻想,是现代“失乡症患者”通过创伤所回溯性建构出的一个破碎而又模糊的故乡的实体化形象。例如跳楼自S的许立志在弥留之际曾经写过一首隐喻着他最终死亡结局的诗,“终点已到,时辰亦到,此刻他们正把我的棺柩吊进墓穴。母亲呵,我就要回到您的子宫。”在这首诗中许立志就将母亲的意象转化为一种“最后的家”的意象,并且运用“子宫”这一生理性的隐喻再次突出了母亲这一意象所具有的“家”的时空性质(或者说也是象征着一种生命伊始的“绝对原初”的意象,而且这一意象也说明许立志也渴望通过死亡即放弃主体性来回到原初,回到那个尚未迎来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苦的幻想乡,并且结合那首诗的标题“重生”来理解的话,也更加凸显了这层意味。而这其实也悲哀地证明此时的许立志已经到达了绝望的边缘,似乎他的诗里早已宿命式地布满了他最终死亡结局的注脚)

【回复】而这段话的第二个精髓之处就在于“沙丁鱼罐头”和“尸体”的意象。首先,“沙丁鱼罐头”比单纯的“沙丁鱼”要更加具有深意,因为“罐头”不仅对应着前面的“拥挤”,同时在文学无意识中指涉着“工业化”这一意象。罐头是批量生产的,罐头作为食品贮藏品的结构设计本身也是高度工业化的,而这就与整首诗的工业化基调达成了同频共振。第二,“尸体”这一意象的话我觉得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对应着诗歌的自毁倾向和绝望情绪,以及一定的虚无主义基调。并且,同时“尸体”其实还对应着“沙丁鱼”,因为贮藏在罐头里的沙丁鱼作为食物其生物学本质是一盒沙丁鱼尸体,而这就又一次完美对应了诗歌主体的绝望与虚无基调(并且把沙丁鱼罐头视为沙丁鱼尸体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指涉着作者文学无意识中的对异化问题的认识)。而这样的隐喻又一次让我想起了许立志的一首风格迥异的类似的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一颗花生的死亡报告》,这首诗是一首“极为古怪另类”的诗,全诗的内容乍一眼看上去没有任何的文学性,因为全诗的内容就是一瓶花生酱的说明书,包括商品名、配料、产品标准号、食用方法、贮存方法等等一系列食品工业的元素。内容没有任何修辞与排版,如果把这首诗的标题去掉,乍一看看上去大概还以为是哪个食品工业办公室的生产文件。而就是这样一首诗,从装置艺术的意义上来说,恰恰完成了它的批判性,即对异化问题的认识。而这首诗与视频中作者的这首诗的结尾倒是具有了某种互文性,都采用了相似的隐喻异化的手法。
【回复】以及另外,在许立志弥留之际所写的另一首诗里,也有出现过这种渴望回到故乡的痕迹。“剩下的最后几天,我回到了我的村庄。带着一垛松松垮垮的年龄和疾病。昔年破败的祖屋,在我的亲人们相继离开以后,不知从哪一夜起 也塌得只剩半堵土墙了。呵,真是懂事的半堵墙啊,即使塌,也要塌成一块墓碑的样子。是怕我这个不孝子孙认不出来时的路吗?我离家太久了,竟忘了在祖辈的坟前三跪九叩。原谅我吧,先人们,孩儿已不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孩儿。孩儿此刻空有一具躯壳,孩儿的灵魂不知在哪个夜里悄悄走丢了,此后再没回来。” 在这首诗里许立志就借由“走丢的灵魂”、“认不出来时的路”、“祖屋”、“村庄”等等意象来表达出这种归乡的时空性质(或者说是时空痕迹)。但是这首诗如果仅仅从文本本身的内容上来看的话还不能到达一种深度,真正有深度或者说令人感到无限悲怆的是,是这首诗的文本之外的地方,也就是当许立志死后,许立志诗集的编撰者秦晓宇探访许立志故乡时发现他赴死前半年内并没有回过家乡,并且祖屋仍在,并未倒塌,仍然居住着他的父母的事实。是这一事实与文本之间的剧烈矛盾才使得这首诗到达了一种新的深度。为什么许立志要把祖屋写塌,把亲人写死,把直到死前还漂泊在异乡的自己写回故乡呢?我想是因为许立志渴望回到的那个故乡,那个最后的,永恒的,完满的“家”,已经不再是他现实中的家。他清楚地明白他即使回到现实中的故乡也无法改变他严重的自毁倾向,因为他的亲人不会理解他的绝望,他也无法通过现实的家来获得精神深处的共振。所以他只能在幻想中将现实中的那个“家”彻底粉碎,变成墓碑,变成“无”,这样才能触碰到那个同样以不在场的“无”的本质而在场的不可能到达的绝对的归处,他才可以怀念一个不存在的故乡,进而完成他最后的“归乡”的象征行动。(或者说,在他的幻想文本里,故乡也已经凋零,他此刻终于可以带着赴死的虚无情绪来和故乡一同走向最后的沉寂。结合上一首诗也就是《重生》来做互文性解读的话,也更加凸显出许立志试图通过死亡来回归那个“绝对原初”的病态渴求) 当然了,上述提到的第二首许立志的弥留诗有些超出“母亲”这一意象之外了,就姑且当作一种延申解读吧。
【回复】回复 @散逸云秋 :太牛了老铁,我慢慢看才能把这首诗读懂这些深层次根本体会不到,看了好久你的三个评论我感觉对这首诗有了新的理解,也想去看看许立志的书和诗词![给心心]
夹心教渡鸦:
“我宁可你死了,也不愿看见你正在受苦” 我的天啊,太好哭了www

【回复】回复 @Lessa_ :不是啦,这的意思应该是母亲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折磨,好哭的是母爱
【回复】回复 @居昔筽 :?那不更出生了,被玷污了有罪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而不是为了那点批事被绑着去死。
【回复】回复 @Lessa_ :可以看看莎士比亚有一篇男主叫莱斯特的小说,其中老伯父在女儿被谣传玷污后就这样说:我倒宁愿你是死了,也不愿意是活着的这个

文学 情感 原创 意识流 文案 文字 随笔 创作 我的文字不解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