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诺兰执导二战片,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

作者: 哔哩哔哩电影分类: 欧美电影 发布时间: 2021-08-20 18:00:03 浏览:4961441 次

【敦刻尔克】诺兰执导二战片,历史最大规模军事撤退

盖奇斯:
敦刻尔克这部片可没有美化,反而让人真实感受到英军溃退的狼狈,战争的可怖,人性的真实。真要说歌颂,歌颂的是自发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救援的英国平民。不过什么时候能拍一下掩护英军撤退的法军呢,里尔战役法军四万残兵拼死抵抗兵力三倍于己且包含装甲师的德军,打得德军心服口服,法军弹尽粮绝投降后,德军专门为里尔法军安排了阅兵,并且派军乐队奏唱向英勇的法军致敬

【回复】在中国的宜昌(石牌)战役,长沙战役,衡阳站役,常德战役,包括远征军入缅,都必然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啊,宜昌(石牌)那地方的惨烈程度怎么说呢,拍出来拍的好的话,绝对是钢锯岭级别的。可惜这些地方的故事,鲜有人发掘...,要是有机会能拍好其中一个地点的故事,比如远征军冲击松山,石牌保卫战,血染峡江,我国的战争片水平就彻底地提高了
【回复】所以说现在很多人就会跟风乳法[捂脸]史实却不愿意去了解一下
【回复】回复 @美式多冰谢谢 :可以去百度搜一搜老照片,一方面是像电影里说的沙滩还不算最前线,另一方面撤离的秩序是非常重要的,有序的排队可以很大程度节约时间,所以组织者也会要求排队。
iYK-:
请尊重每一位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的英勇士兵

【回复】必须重视这段历史了在不重视,有的人就要以为二战是美国带领世界打败苏联了[doge]
【回复】伟大的反法西斯战士们永垂不朽!
不见白玉京:
对敦刻尔克撤退本身的踩捧,借此衍生出的或辱或吹都大可不必——这只是一部电影。 每次谈起敦刻尔克撤退都会给我一种莫名的触动,不是它那或刻意夸大或恶意贬低的什么战略价值,什么历史意义。 它让我感动的是它本身,它是一场逃亡,是几十万人为了活命的挣扎,是英法比军队的士兵在海滩上的守望,是法国士兵在其后的誓死抵抗,还有英国空军的不间隙护航,还有那些从海峡另一边赶来的大小不等,样式各异的船。 总之,well done,总算有人回家了,总算有人活下来了,就是这样。

【回复】回复 @花式暴走 :确实,拿长征跟敦刻尔克比惨,真的无语了,我还巴不得长征能像敦刻尔克这样轻松点[藏狐]
【回复】这才是电影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嘛,一部电影的评论不是去谈论电影本身的情节、艺术手法和所要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核,而是抛开这一切去大谈特谈电影故事的背景并刷存在感般地踩捧。不是说谈背景不行,只是电影作为艺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抓住一些背景什么的不放[藏狐][笑哭]
【回复】可算有个正常评论了,这电影底下太哈人了
老绅士2333:
没有哪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是想教会观众探讨这些历史事件的好坏和影响。要敬畏战争,尊重过去愿意为了胜利献出生命的人。而不是在和平年代,以上帝视角,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去过分的用主观视角看代一部文艺加工后的现代战争题材电影。不要炫耀你已经学到了什么,而是看看你还能在这里学到什么

【回复】这部部电影最牛的地方在于,你看不见任何一个德军士兵而且危机四伏,感觉下一秒德军就要大军压境了
【回复】回复 @逸北r :这是西方黑苏联电影,捏造一些虚无的历史,比如苏联并没有所谓督战队。
Cpt_Speirs:
“请勿争论 您通过告诉他们'我们过来拿走最后一个胜利'来制造摩擦无疑很愚蠢 每个国家都应该尽一份力 在上一次大战中他们付出上百万生命 我们的损失是6万人” “作为客人去批评主人总是不礼貌的 作为盟友去批评战友总是愚蠢的” ——《二战期间美军驻英国部队的常识手册》

【回复】回复 @阿爸的宠儿 :说话得有证据 排除掉一些不知名的个人和小导演小公司拍摄的电影和游戏 没有任何一部美国电影曾拍出“美国攻克柏林”这种虚构的历史 整天到处说“美国攻克柏林”的反而都是苏粉用子虚乌有的谣言来反串黑美国 美国是二战主要参战国 美国电影当然喜欢拍美军 中国拍一战电影不也喜欢派华工?如果认为美国是二战的贡献不如苏联就没有资格拍电影 那华工又对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少贡献呢
【回复】法国损失了多少没人在乎
硫酸跟:
一个全程梦游的英国士兵的曲折回国之旅,途中他遇到了,知道怎么用担架混上船,知道怎么躲在码头等船,知道怎么在船甲板上以防止沉船无法求生,但是最后时候却因为堵漏洞而被淹死,男主还没去搭把手法国神队友,一个抛弃盟友的渣男队长回国成了英雄,一个神级飞行员救了所有人却被德军俘虏,很好,这就是战争,活下来的人成为了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却命运悲惨,很不错,诺导

【回复】接到了应该5万左右法军撤退到英国后,丘吉尔又把他们送回法国打战,然后法国投降他们被俘虏了[doge]
【回复】飞行员还好,都是军官,可以留着交换俘虏,也不会对你咋样,而且西线的空战还没到东线那种血海深仇一样的程度,东线的空战简直就是两边互相厮杀到飞机坠毁为止...
【回复】回复 @蓝色空间_ :那是魏刚要求的,不是丘吉尔。
幽暗地域魔法书店:
[doge]电影是很好看的 尤其是当时我去电影院看,看完感觉要窒息了,那里空调还贼冷,最后结束后在椅子上缓了好几分钟,出来温暖的地方又缓了很久,那种身临其境的视角,没有血肉横飞带来却是更恐怖的压迫感

【回复】回复 @昆克博士 :你应该看的是IMAX厅,IMAX的音效是很大,刚开始是有点不适应,但我习惯后发现真的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呲牙]
【回复】我记得电影院的声音贼大都快聋了[无语]
【回复】[doge]我看的时候包场,一个人看的津津有味。我记得他们在船里水一直往上漫的时候我都不由自主的屏气了[笑哭]最后那个夕阳的片尾直接给我整落泪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蛮值得看一看的hhhh
拉文克劳羊:
这电影根本就是在叙事,没有对历史有任何评价和站队。正确的姿势是,你把你代入在敦刻尔克准备撤退的一个普通英国士兵。

【回复】二极管懂这些就不会叫二极管了
【回复】难免的,历史类电影的本身价值就不是仅在与叙事,观众也不可能仅看,而不思考事件的真伪、这段历史的地位、意义。否则这种电影也就没必要拍了,只是想寻求感官刺激,看动作片就行了
【回复】回复 @GGatsby :你也可以代入到电影里的任何一个
搜集不幸的KK:
敦刻尔克还能拍得这么高大伟我是没想到的,一个月被德国击退,丢弃同盟法国士兵,转头就把法国非洲舰队炸了,搞队友第一名

【回复】这也没拍的很高大伟吧[哦呼]
【回复】被打的溃不成军还高大上,热评密码是吧[给心心]
【回复】不觉得,从我个人感受上看这是实实在在的反战电影,压抑的同时赞美最普通的人民群体。
硫酸跟:
本片主要还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然后现实中大家为了活着回家去都用尽各种办法,然而死亡扑面而来,海滩上充斥着绝望!拍摄的的手法也是从三个视角三个时间轴最后汇总的叙述手段!我很喜欢!最后的喷火燃油耗尽,仅靠滑翔还击落一架bf109,这是英军的天使!喷火滑翔降落那段紧紧揪住了我的心!是部好片!导演很有才!

【回复】搁这两个评论反串呢?真有你的啊
【回复】跟微博一样隔着反串呢?
【回复】回复 @永远陪着你27 :问题是这个评论底下我也没看见有人说长征是逃跑啊。。。
某南条爱乃的元子:
片中驾驶游艇参与救援的平民“道森先生”是根据泰坦尼克号的前任二副查尔斯·莱托勒而改编的角色,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船难中,查尔斯出色地指挥乘客逃生并且幸存下来,当时他是最后一个获救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也是获救船员中等级最高的,在完成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调查之后,查尔斯继续回归航海事业,担任过多艘在一战期间被皇家海军征用的民用船只的船员,在皇家海军预备役部队中一路晋升,而且取得颇为可观的战功,包括指挥“坎帕尼亚”号炮舰击中德意志帝国陆军的L31号齐柏林飞艇,还有指挥“加里”号驱逐舰撞沉德意志帝国海军的UB-110号潜艇,获得过两枚杰出服务十字勋章和一枚皇家海军预备役军官长期服役奖章,1919年查尔斯以中校军衔退役,之后一直在英国本土四处谋生,而且还曾经伪装成平民夫妇驾驶游艇在德国海岸线进行秘密调查,二战爆发后,在敦刻尔克战役中,查尔斯拒绝皇家海军征用自己的游艇,并且带着长子和一名海童军自行驾船出海参与救援行动,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不时有纳粹德国空军的战斗机对查尔斯的游艇进行袭扰,查尔斯凭借多年丰富的经验掌舵躲避,在船身一弹未中的情况下成功救回127名英军士兵,1952年查尔斯在伦敦烟雾事件中诱发心脏病而离世,终年78岁

【回复】可惜的是他的次子在空袭威廉港的时候牺牲,随他前往敦刻尔克的长子罗杰也于1945年与德军交战的过程中牺牲
【回复】回复 @吊吊已废 :确实,本人也很惨,经历过四次海难,泰坦尼克号,两次世界大战,都成功活了下来,可是最后却因病去世……
【回复】回复 @AnnieSkywalker :真就满门忠烈啊
我蓝条没了:
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再怎么有实力,都改变不了法国陷落的结局,跑是很正确的,丘吉尔不是圣人,不可能让英军给法国人殿后的

【回复】丘吉尔不仅不是圣人……某种角度来说坏的一批[藏狐]
【回复】回复 @zongzi023 :确实,不仅对国外。二战时英国家底都被他卖干净了,属实里外不是人。
【回复】一群败军之师已经没多少实力了,不撤退要么投降,要么被全歼[笑哭]
F-117:
说敦刻尔克保留下来的力量不重要的,你应该想下英国被拿下或与德国谈和会怎样?当时扫平西线的德国已经开始整合西欧各国的工业力量了,这个时候德占区的技术和工业总量明显是高于苏联的…… 之所以东线德军技术兵器少于苏军,那是因为德军还有西线的海空军要照顾啊! 把一千多艘u艇、各种水面舰艇,几千发飞弹换成各种动物园送到东线去,你看谁是钢铁洪流… 把美英牵制的德国空军完全放出笼,你看东线是啥情况…… 把西部防空部队的上万门重型高炮拉去东线,你看毛子的装甲洪流飙不飙的起车……

【回复】所以说拿杀敌人数来衡量说谁的贡献大是很不合理的,比如说魏特曼这样的王牌,他本人被击毙了杀敌数目只能+1,但是对照一下他和他车组的战果他的死对于最终胜利的意义绝对不能按击杀敌方一名普通士兵来看。还有把花在提尔皮茨战列舰上的资源人力编到陆军,我估计可以新编一个重装甲营[吃瓜]。还有后期德国普遍装备质量下降缺少燃料补给,这主要也是盟军主导对德占区生产体系的战略大轰炸导致的,这种“辅助”可能对击杀数都没有影响,但正常人都清楚是不可能忽略不计的[OK]
【回复】[笑哭]德三的西欧工业整那真的是个笑话,说句难听的德三的占领政策根本不可能让占领区满效率生产,法国到44年解放前对供德车辆全程消极怠工粗制滥造。德三在东线钢铁洪流可拉倒吧,就不说德三的全国石油储备支不支持,稀有金属 天然橡胶等必要工业物资长期短缺对整个德三军工更是硬伤。德三全部型号坦克及各底盘衍生加起来还没不包括底盘衍生车辆的谢尔曼多,帝国装甲绝对主力的4号也才1万多辆,馒头不算底盘衍生车辆可是4万9千多辆,就这产能也好意思钢铁洪流?德三能钢铁洪流起来苏联黑死神IL2舔地不要太开心了哦,ME109为什么是二战造的最多的机型,因为IL2是攻击机[偷笑]。要说火炮数量对不起苏联真把德三吊起来打,德三就算西线把火炮全调到东线,再把古斯塔夫巨炮这辣鸡化矿用作生产,做到这个地步还是没毛子的火炮数量多。
【回复】回复 @死星创造者 :确实没你厉害
丶JAggeR:
有的人把这部电影讲成“洗白”电影,如果单纯的用“洗白”一词来形容这个电影我是感觉有点过了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只能算得上这部电影的载体,其实这部电影的就是诺兰的“炫技”电影,对于几条时间线上发生不同故事的平行剪辑节奏把控是及其完美的。我愿称之为剪辑的艺术。

【回复】诺兰的爷爷是牺牲在法国的英国空军,最后那个分发面包片的老头就是诺兰的叔叔。
【回复】电影本身没问题,除了回避抛弃法军。主要是电影宣发时,英国和华语圈的精神英国人借此鼓吹没有敦刻尔克就没有二战的胜利...... 2017年片方来中国宣传时,为了造势,片方专门请刚刚创造票房奇迹的吴京来接待导演诺兰。结果中国诺兰教的教徒们纷纷大骂吴京不配与诺兰握手,还命令吴京必须对诺兰行跪拜礼..... 2017年是个分水岭,中国市场开始对流量明星电影和不符合国人胃口的好莱坞大片说不。
【回复】敦刻尔克大撤退撤回了三十三万兵力,八路军要是有三十三万全副武装的步兵都够杀到南京了丢人个锤子[捂脸]
钛合金飞行员:
《敦刻尔克》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影片。 它是诺兰的新尝试,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拍过如此感官化的电影。 而配乐是整部电影最大的占比。光听配乐,你就能感觉到寒冷和紧张甚至是恐惧。 那是等死的声音。 诺兰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把谢帕德音效用到了极致。他跟作曲家汉斯季默阐述了作曲要求后,汉斯后来跟他人抱怨:“他(诺兰)没有演奏全篇一个音符,但几乎每一个音符,我都感觉是他按着我的手完成的。” 诺兰如此在乎谢帕德音效以至于他甚至基于此音效来创作了整个剧本,影片剪辑,摄影构图。 一切的一切决定了《敦刻尔克》将是一部足以名垂青史的经典惊悚战争电影。[点赞][点赞]

【回复】回复 @午夜挽歌丶邪吻 :德军根本就没有出场,但是从飞机枪响,还有士兵的表情,船体的爆炸,你能感受到他们仿佛无处不在[OK]还记得这部电影刚在我们这边上映,我就去看了,还是包场,当时就感觉不虚此行,肯定是个好电影
【回复】这部电影你甚至看不见一个敌人
【回复】回复 @砍我咂咂汇 :就吹怎地了吧,好就是好[抠鼻]
大飞鹏鹏:
科普一下 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Dunkirk Evacuation,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西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防卫出现严重问题。 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 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一艘名为“兰开斯特里亚号”豪华邮轮,被征用为撤退军事运输船,被德军炸沉,死亡至少3500名英军士兵。这次海难事故比“泰坦尼克号”死亡人数还多。英国政府事后一直封锁信息。

【回复】回复 @御坂11064号 :B站up,沙盘上的战争,全方位无死角地图推演长征,如果你看完还觉得长征是逃跑,那你随意[嗑瓜子]
【回复】回复 @御坂11064号 :https://b23.tv/BV1fV411H7VK 我还想问问阁下的历史老师,什么样的逃跑能以三万戏耍四十万?[OK]什么样的逃跑能八千破数十万的防线[OK]
【回复】回复 @lllliiii25 :这就说到痛点了?又来围中救苟?还会点其他的吗???换个套路??
維棠之華BEGONIA:
英国远征军,三十多万人,刚接敌一个月就垮了?就是三十多万头猪,德军一个月也抓不完!

【回复】虽然很逊,但是你也要知道德军当时闪击战有多牛逼
【回复】回复 @66号幸存者 :就是因为数十万大军投降如山倒的事经常发生,所以我才说这是个烂梗,说这个梗的人毫无军事常识。用这个梗是什么意思呢?不就是在暗示那些士兵连猪都不如嘛,但现实从来都不是这么回事。数十万士兵投降的情况,都是指挥系统被打烂或者本来就烂了造成的。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再精良的部队也变成乌合之众。所以真正的猪只有上面的几头,和下面的士兵毫无关系。 而且这句话甚至和敦刻尔克没有半点关系。敦刻尔克是撤退,不是溃败,如此基础的常识竟然还需要我一再科普,可见军盲有多少。
BourneCorleone:
反个人英雄主义(英雄不会死更不会被俘),反常规叙事(多线交叉),反高潮(因为每一秒都是高潮),反煽情(戛然而止)…诺兰用最不战争片的方法拍了一部战争片;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后话,仅仅交代了这场“撤退”本身,如果说作为导演的斯皮尔伯格是聪明的那个,那诺兰必定是最勇敢的那个。(豆瓣影评)

【回复】有那么一点点像许鞍华拍的抗日电影《明月几时有》的感觉,很闷,几乎没有什么高潮,但却很真实。
【回复】诺兰刻意的回避了任何的站队和价值输出,仅仅描绘了一次战争,一群普通人。而这恰巧是作为一部商业片被诟病的原因。
【回复】甚至敌人都没露脸,太强了[辣眼睛]
喜欢的话就就热爱吧:
没有慷慨激昂,没有热血沸腾,没有英雄的冲锋,没有人性的光辉。只有惊恐的士兵,泥泞的海滩,阴暗的天空,草芥的生命,求生的欲望,沉闷的气氛,压抑的绝望。战场就是炼狱,生命就是这么卑微不堪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是没参加过战争

【回复】确实,现在还在的那些经历过二战的老兵,他们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某些游戏玩上头的后生才会渴望战争。真的打起来,我们连在这里愉快地上网的机会都没有。[藏狐]
【回复】回复 @平凡之路ACE :这和红军有什么关系[疑惑]而且,就算你说他说的是战争,那又有什么错?红军战士难道不是普通人吗?看到一个个战友不断地死在自己面前,还哪里来的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你自己去看看红军老兵回忆的视频,哪个不是泪流满面,痛苦不已?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但这并不是对红军战士的侮辱,反而还是对他们的赞美和尊敬,能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中坚持下去,说真的我做不到,因为生命就是如此脆弱,能活下来的都是英雄
【回复】还有被他们抛弃断后的法国士兵

法国 历史 克里斯托弗·诺兰 剧情 英语 英国 迈克尔·凯恩 美国 战争 荷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