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孝景帝刘启是暴君吗?为何说他刻薄寡恩?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作者: 卷舒风云润天地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06-25 07:15:00 浏览:15201 次

汉孝景帝刘启是暴君吗?为何说他刻薄寡恩?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东京食尸鬼影2:
景帝刘启,属于有一堆缺点但面板属性贼高的明君。

【回复】刘启脾气不好,牺牲了一些人,但百姓在他治下过得不错,国力也提升了,他适合皇帝这个身份。
【回复】你最好看着我手中的棋盘重新组织语言[doge]
【回复】回复 @卷舒风云润天地 :就像吕雉一样,吕雉在朝堂一通操作,但没有对民间有任何迫害
大顺黄虎:
“围棋少年,历经磨难!尝尽人间苦,熬过夜漫漫!”

今天吃笋:
太史公对景帝有相当高的评价: 1、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2、“诸侯骄恣,吴首为乱,京师行诛,七国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回复】是的,汉景帝是个不错的皇帝,他心狠无情对的是危及皇权的人,并不是对大众,百姓在他治下过得不错。汉朝国力也在文景治下得到提升,成了汉武帝能北击匈奴的依仗。
【回复】史记的孝景本纪不是司马迁原文,是后人补的,看看写作手法就知道了。
【回复】自己老板的爹能说坏的吗[笑哭]
今天吃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为以后汉武帝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条件。@卷舒风云润天地

【回复】藩王如果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等权力集于一身,就几乎不受朝廷控制,就是割据。要把藩王打压到明初“靖难之役”后的状态不容易,一步到位削权必然引起反叛。但一场大战过后,以胜利者的姿态削藩王权力就容易多了。毕竟还是同宗,不能像对异姓王那样赶尽杀绝,文景没有一步到位压制他们,但已经做了一多半了,最后一步由汉武帝完成。
书小子:
来了,孝文帝刘恒之子孝景帝刘启!历经两代,各项条件都已完成,期待下期刘启之子原胶东王刘彘——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回复】汉武帝就汉武帝呗 说这么多……
绿绿绿居:
[doge]西汉的这几位,高皇帝,文景武有一说一,绝对的政治机器,刻薄寡恩算是标准配置。不过这都不影响这几位都是好皇帝

【回复】大汉只有汉武脾气不好殃及百姓
【回复】回复 @小孙s :只遗传了残暴,比他爹狠十倍不止
歐根親王-PrinzEugen:
不是暴君。刘启不是圣君,但是绝对是明君。

【回复】大汉只有汉武脾气不好殃及百姓
玫瑰二公子:
在汉文帝刘恒过世后,太子刘启登基即位,史称“汉景帝”。当时的西汉王朝,已经从建国初期的战乱和衰败中逐步复苏过来,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已经日渐的发展和成熟。 经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景帝登基时国家已经呈现出了“海内殷富”的可喜景象,而汉初的开国功勋贵戚们也相继离开,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样的背景下,改革的动力越来越足,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小。按理说,三十岁即位的刘启,本应该励精图治,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好好干一场,即便不能大展宏图,好歹也得整出点儿动静。 可是!这位新帝尽管正值盛年,可却表现得老气横秋,一点儿进取心都没有。看来,自幼在黄老无为思想的熏陶下长大,刘启就是个典型的无为皇帝和守成之主。甚至于,他还是个平庸皇帝,这样的皇帝,如何堪配圣君的称呼! 汉景帝的平庸,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对于国家的好多弊病,他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甚至于,刘启还不如其父汉文帝刘恒,反正看见了也假装没看见,不用去费劲考虑如何解决,一句“与民休息”就蒙混过去了。

【回复】景帝宠爱幼子刘彻,有了废除太子刘荣的打算,但却立即遭到了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至此,君臣二人的矛盾彻底被激化,而且一直都没有得到缓解。不久,周亚夫就以病为由,被汉景帝免除了丞相的职务,归家养老。 周亚夫的儿子周阳,为了给年迈的父亲准备后事,私下购置了五百件殉葬用的铠甲和盾牌贮藏在家中。结果,有人却借此事告发周家,说他们居心叵测,蓄意谋反。 汉景帝不仅不念及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的功绩,反而对他长期借故发飙,下旨要求廷尉进行严肃的查处。 不过,廷尉查来查去却没有任何的斩获,确实是只有殉葬用的盾牌和铠甲而已,并没有其他的任何异常情况。已经得悉汉景帝的真实用意的廷尉,为了打压周家并向汉景帝交差,居然以“即使不想在地上造反,死后也要到地下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将周家上下统统问罪下狱。 被捕入狱后,周亚夫气得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既不谩骂,也不辩解,只是感慨自己几代人辛辛苦苦辅保刘氏江山,竟对周家如此无情。于是,心如死灰的周亚夫开始在狱中绝食,即便如此也没有引起汉景帝的宽赦,五天后就吐血而亡。 汉景帝刘启就是这样对待有功于自己的朝臣的,除了晁错、周亚夫外,还有一向支持他的窦婴,就连他自己的弟弟刘武,甚至于亲生儿子刘荣也都没有饶过。
【回复】或许,汉景帝刘启唯一得意之处,就只在于生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儿子刘彻,并将汉朝的皇位传给了这个儿子,也就是闻名后世的汉武大帝。若不然,汉朝的江山绝不会太久传承。 在西汉初期的几位皇帝中,除了汉惠帝刘盈以外,最尴尬的就要数汉景帝了。因为,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庙号“汉太宗”;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庙号“汉世宗”。唯独自己,死后竟然都没有庙号。
【回复】晁错在汉文帝执政时期,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智囊,他的《言太子宜知术数疏》、《举贤良对策》等论疏,更是被汉文帝大加赞赏。他与贾谊一起被文皇帝精心挑选出来,留到以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刘启。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颖川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和太子家令等职。汉景帝即位后,他担任了内史,后又迁至御史大夫。 可惜,贾谊英年早逝,于是晁错就成了刘启太子府的首席教师,之后更是成了汉景帝身边最信赖的帝师,还被提拔为朝廷的御史大夫。基本上,汉景帝初年的国家大政方针,全都由晁错制定并负责实施的。 在晁错的一再坚持下,汉景帝终于决定要削藩。自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在全国大肆分封诸侯王,而且是代代的世袭传承,到了汉景帝时,各地的诸侯王已经势力强大,日益成为了中央政权的威胁。 景帝二年,晁错上疏《削藩策》,旗帜鲜明地提到: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之策,在我看来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如果稳妥行之,必然能大幅度加强西汉中央集权的程度。但是,由于侵犯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当即就遭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反对,尤其以刘氏的宗亲权贵为主。太过激进的晁错,没有缓缓图之,而是顶着压力直接削藩。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中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率先作乱,他联合了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共同起兵造反。 景帝闻讯,立即召集晁错等朝臣商量,如何出兵平叛,解决七国之乱。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刘启决心御驾亲征,公然打出天子旗号,以讨伐作乱的叛军。
真假若着相:
景帝,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皇帝,一个无情的为刘氏天下奉献的政治机器Z,在君主专制的古代弥足珍贵,他以及汉明帝是两汉我最喜欢的皇帝,足够的理性,足够的政治手腕。

【回复】七国不解决只会越来越强。 七国在他这个时期得到解决。 防御战,总比进攻战好。 他一辈子干了, 三件事, 1.继承人是开拓者 2.轻徭薄赋 3.解决诸侯王问题 其中 继承人 算的上是 历史上选择了最好的。 在看看大明 的继承人(叫门留学生)选择 一塌糊涂。
【回复】我觉得汉明帝比汉景帝做的更好些,当然也有运气使然
玫瑰二公子: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汉文帝刘恒和皇后窦氏所生的嫡长子,是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一生勤俭治国,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削藩之策,并且平定七国之乱。延续了其父的国策,开创了“文景之治”,也为其子汉武帝刘彻打造出“汉武盛世”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看起来,后世对于汉景帝刘启的评价实在是很高,绝对是妥妥的圣君一枚。不过,我个人却对汉景帝的评价持保留意见,认为他明显被后世高估了。

超级偶像演员:
对特权阶级残忍,对百姓宽厚。不是妥妥的明君是什么[笑]

【回复】大汉只有汉武脾气不好殃及百姓
Chris-Sungb:
历史上刻薄的皇帝多的去了,有些人不去说那些刻薄的反而一个劲说刘启如何如何刻薄,难道当皇帝就必须贤明必须仁义必须讨人喜欢?不然不符合就说人家刻薄?还理直气壮的找一堆理由来说“为什么说刘启就是刻薄”,都在拿后人眼光去看待,凭什么就许这些人使劲双标说刘启有多刻薄,为什么就不能说“没有刘启就没有大汉四百年天下?”这绝对没毛病。这个时候要是还有人“虽然但是没有刘启就没有汉室四百年,但也不妨碍评定他就是个刻薄之人”那好这些人彻底赢了,他们怎么说都对就是了。

【回复】因为刘启唯一的缺点就是刻薄了,其他刻薄的皇帝还有别的更大缺点[doge]
【回复】大汉只有汉武脾气不好殃及百姓
zwq0016:
汉景帝只对威胁皇权的“贵圈中人”冷酷无情,又没折腾老百姓。

【回复】大汉只有汉武脾气不好殃及百姓
上门中:
无非是拿周亚夫说事。周亚夫本就不是当丞相的料,又贪恋名位,不思退步,虽死不足惜。

【回复】回复 @温岭云飞扬 :刘恒只是腹黑,下手还没这么狠,至少他尊重了功臣对相权的控制,等到他儿子刘启,气死开国功臣中的最后一个丞相申屠嘉,官场风气完全不一样了,但是如果官员活到他孙子刘彻的时代,他会觉得景帝也很温柔[doge]
【回复】干预太子废立,汉景帝故意不给筷子羞辱他,完全不知道服软认错,父辈是曾经威胁皇权的功臣之首,哪个皇帝都不能留他。
【回复】回复 @zwq0016 :周亚夫他爹差点凉了[doge][doge]刘邦,刘恒,刘启都是刻薄寡恩的人
无尽万物终归虚无:
老刘家祖传的刻薄寡恩,但是做皇帝这就是优点了,文帝腹黑,景帝阴险,不过没对百姓下狠手

iu晓情:
武帝七岁立为皇太子,其后一路成长,平安无事,这其中的缘故就是因为景帝的政治手段和运筹帷幄。

如叶之凡:
明君和昏君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从帝王角度来看,景帝武帝这都属于帝王榜样。从臣子角度来看,文帝尧舜禹之下第一人

我真的不会数学:
您说薄太后还在世的时候,窦皇后不敢提出改立幼子刘武,这是为何?无论是刘启还是刘武,都是薄太后的孙子、窦皇后的儿子呀,莫非窦皇后觉得薄太后一定会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亦或是窦皇后不想在薄太后生前表现出干预废立太子这一强势的一面而故作隐忍。

【回复】历史上有解释啊,文帝前四子死的蹊跷,剩下的最大的就是景帝刘启,老太太心疼孙子所以宠景帝,文帝也一直培养刘启,景帝的自述里说母亲偏爱弟弟梁王,但是文帝喜欢他,历史上窦在皇后时期也的确给文帝吹过枕边风想让文帝立刘武为太子,都被文帝回绝了
【回复】视频不是说了吗?薄太后把自己的族孙女嫁给刘启,说明她是支持刘启当太子的啊
【回复】祖父母喜欢长孙,父母往往更喜欢幼子,天性使然
路人男主真:
汉景帝的两个儿子后代,一个建立了东汉,一个建立季汉[doge]

馆陶长公主 汉景帝 汉武帝 窦婴 晁错 周亚夫 汉文帝 七国之乱 刘荣 梁孝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