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是爱情,可能是病理性连接

作者: 心理满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1-02-27 21:52:48 浏览:687372 次

表面上是爱情,可能是病理性连接

神的平安:
让我想起了另一种病态的爱 这个是我大三时突然悟出来的 分享给大家一下 关于一种精神虐待 举个例子:我妈有三高 情况挺严重的 而且还总是忘了吃药 我每次打电话给她 她总会反驳说“不吃 死了就死了...” 语气满不在乎 作为女儿听到这 心里肯定很难受 但是! 同样的对话重复到不下200遍 傻子也会有所察觉 我就因此察觉到了亲人间似乎特别喜欢通过这种虐待自己的方式来达到精神虐待对方and以此换取对方关怀的目的! 没错是两个目的哦 第一是精神虐待对方 第二是博取对方的关怀 在察觉到这种现象之后我就鲜少再跟我妈进行此类对话了 关怀的话我只说一遍 对方也是个成人 其实什么重要 他们心里门清儿 反而我不反复提了 我看我妈也没怎么忘吃药了[呆] so 希望大家注意不要被亲近的人精神勒索哦 反正我明白这个现象后 从此所有的这类方式对我都通通无用 我甚至可以无情拆穿这种伎俩 两个人的戏 一方拆台 另一方也没法唱[脱单doge]

TRi-DENT:
我考研的时候我妈天天在后面催我看书,我自己本来挺积极主动的。她一催我就会烦躁暴怒完全不想看书了。到了后期我完全一点书都不想看了,我妈还一个劲催催催。我本来是个挺爱学习脸皮挺薄的人,我后面有一种想法,我认为我故意考砸作为一种报复。来报复她对我的束缚。后来不出意外我考砸了,我自己说不失落是假,但是并没有大学期间期末考试考砸的那种失落,更多的是想到自己还得再奋斗一年的艰苦生活的苦恼罢了。但是看到我妈失望的表情我却更有一种快感,一种复仇的快感[OK]

洛樱Asa:
所以PUA某种角度也是一方在刻意制造这样的链接给另一方

Amuro_Kazuhiko:
以前还有不少这种电视剧,鼓吹这叫爱情[笑哭]说什么吵不散的爱情才是真爱[喜极而泣][喜极而泣][喜极而泣]

千翼_Chisera:
每次每次我提出什么建议,爸妈就会条件反射的回我 “不对吧” “这样不行”。他们真的是下意识的在第一时间为了否认我而反驳我。为什么我会察觉?因为往往过了两三分钟,他们的大脑可能才反应过来,就会说类似于 “哎我觉得xxx好像也可以” “应该做xxx才对”。然后我就想可是xxx就是我提出来的啊?为什么要先否定我,然后再重复一遍我刚才说的话呢?我明明是对的,现在搞得像是你们纠正了我一样。反正现在每次我提出什么观点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说的是错的,说话时都没自信了。

空空狐と:
【感想】 1,王建国每一句开头都是否定句式,并伴随着看似正确的指导 2,张三逐渐“被认为”自己只有在接受指导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事情 3,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父母的爱,并在潜意识里正名化父母的行为 4,父母有时会向孩子索要自己缺失的控制感,权威感,成就感 5,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长云pdlj:
父母:这都是为了你好。折掉了孩子的双翼还问孩子为什么不飞翔。

大松松_LV5:
其实大家去看一本书,有电子版的,叫《为何家会伤人》,就明白全部的缘由了,同时注意审视自己对爱情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婚姻中的门当户对是千百年的经验之谈,目的就是防止这种病态连接

地下室录像带:
所以我发现争吵和摩擦是不会结束一段关系的,但是冷漠可以。

心理满:
评论区很多朋友对父母有些抱怨,我很理解,我也感同身受,这是很正常的。同时父母也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知道,相信也不会这样,父母背后的爱是真实的。只是方式问题。如果受伤,那对父母的感情会经历六个阶段。1愤怒而哭泣,2哭泣后哀悼,3哀悼后重生,4重生后原谅,5原谅而悲悯,6悲憫后感恩。这是种涅槃重生,会更强大。

慕兰天色绮:
谁靠指责来建立链接,我第一反应就是远离他。现在看看这也算一种自我保护吧。

金坨坨环游观察:
我小的时候,很爱学习,总考第一,后来做完作业还被按在椅子上,买成垛的课外练习题。我就开始不学习,就坐在椅子上什么也不做,甚至原本的作业也一点不写了。上了高中住宿,课也不听,每天上课就玩手机,看小说,三年下来什么也不会,考了个三本。上了大学,大量逃课,靠临时抱佛脚毕业,终于有点想法,想考服装设计研究生。被家长说,你不行,没天赋,女孩子上了大学就行了,家里没钱供你。极力的阻止我。包括我去北京也极力阻止。现在找了个三千的工作,没有任何想做的事,浑浑噩噩混日子,开始问我为什么不积极向上,为什么不努力。我才不要努力,就要活成一团烂泥,不就是父母想要的吗?

旱鸭爱划水:
每次我爸这样阴阳怪气,在我身上找成就感,我就内心想的是:你管球地宽。小时候不管,长大了了就来找成就感,是叭?然后直接走人不被影响[微笑]

NMB篮球大使菜虚棍:
父母长辈等亲人买惨 就是跟你打感情牌 用感情牵制你 最终目的就是叫你听他们的 控制你的生活 其实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就好 当耳旁风

绫小路清酒:
去年考研前夕父母终于离婚了,悲伤后反而是轻松。一直以来他们都说“为了孩子而在一起”,然而我无数次劝过他们分开,这么多年家里吵架打架,手机、门摔坏无数次,随时随地都能吵起来,我在一旁劝不动,哭得反胃。 从小学我就不爱回家,大学更是租房在外也不想回,就是因为家里氛围太压抑。 现在感觉失去了一个家,空落落的,可又渐渐独立起来,父母都找了新的伴,我也要过自己的人生,不想掺合进去了,什么新爸新妈,客客气气就好,还是想一个人住。

理性不理智者山燃: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她的原生家庭对她伤害很大,父母在精细培养大很多她的姐姐以后完完全全忽视了她。我和她做朋友以后一开始觉得她总是在附和别人,为了能有话题而附和,我说什么她说对对对那种。一段时间以后她慢慢有自己的说法,我以为是我影响到她起码让她不要那么附和别人,但是新的问题是她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希望对我产生同化为了向她倾诉而离不开她。甚至在达不到目的时不惜对我发脾气或者忽视我。我能感觉到她这种希望建立病态关系,于是选择直接和她断联。这样想想我的选择真的非常对。

一口手抓饭:
这六个阶段真的太精辟了。 从愤怒到痛苦到自怜到自觉,最后原谅,进而悲悯,终于感恩。 重生除了自觉,也像是在经历了伤害以后重新把自己拼凑起来,梳理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达成了一种告别的新生。这个时候心中没有杂七杂八的淤堵,原谅就有了住进来的空间。 而当你终于原谅的父母,你就不再以一种受害者的“我”的身份去凝视他们,你突然发现他们和你一样,是一个鲜活完整的人。你总是抱怨父母不尊重你,只把你当做他们的延伸或附属。可生平第一次,你发现原来在自己眼里,爸爸妈妈也都是平面抽象的角色。你从来没有好好想(体会)过,他也是和你一样复杂的人。他们内心有着和你一样丰富的感受,在和你接触的过程中也体验着完全独立的丰富感受。他也曾有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童年,他的青少年,他也埋葬过几个梦想,他们也许还谈过几次恋爱,在遇见彼此之前。最后他们选择了组成家庭,有了你。从你说的第一句话到你们的第一次激烈的争吵,他们也经历了漫长的心理历程,像你一样。他们也曾经迷茫,但就是这样用爱支撑着,一股脑地往前生活,也许他们使用了一些糟糕的方法,但他们付出的东西,也许就连我们自己,在做父母之前,都根本不敢想象。 于是,一切被过往经历和语言定义所扭曲的爱终于回归了原本的模样。你明白在一段关系里如果越过表象而去直达,去直接接受对方所真正表达的东西,而主要对这个东西本身而不是单纯某种特定行为或语言作出反馈。你也明白了它怎样变成了你所经历的样子,了解了它的脉络。这时你就接收到了这些爱。 而在爱的土壤里,可以生长出被爱的感觉,被爱的感觉滋养一个灵魂,灵魂得到滋养生发出幸福的状态,就领会了感恩。 (我的表达还是不够精确。尽力了)[妙啊]

青木楓Shirley:
希望张三和李四不要有孩子……[呆][呆]不是说他们不可怜,其实他们的父母也很可怜,可是并不能因此祸害孩子……

毛衣~:
唉😔父母总是说为了我们好,其实到底怎么样他们心里最清楚,在外面不高兴了回家后就骂孩子,八百年不关心学习,心情不好就突然关心成绩,找个小毛病就一通劈头盖脸的骂,说他们上班多么多么辛苦,都是为了孩子,难道没孩子你就不上班了?没孩子你就能当厂长了?没孩子你就能经商成功了?合着你人生失败都怪孩子?孩子也没逼你生他啊!还不是你自愿的!生完了自己没能耐养不起还有脸怪孩子。

亮亮LLLzzl:
总结下这个视频,纯粹我个人理解。 人长大后的与人相处的方式,不管爱情还是友情或者亲情,都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因为人的一切行为,跟他的认知有关,并且会因为这些认知影响持久。举个例子,我们可能觉得身边的某些朋友的某些行为不可理喻。其实,相反,他也觉得你不可理喻。 视频里的张三李四,其实只要其中一个妥协,不至于天天吵架。说明人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认知和视野,遇到问题时,哪怕知道个一星半点的利害关系,也不至于在痛苦中轮回又轮回。

心理 恋爱 情感 心理学 人文 婚姻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