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正戏精选合集

作者: 不想熬夜的L先生分类: 音乐综合 发布时间: 2020-10-05 22:08:53 浏览:189412 次

二人转正戏精选合集

你好我是萌萌老师:
二人转正戏其实也挺有艺术性的啊,没那么低俗

【回复】二人转可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笑哭]
【回复】低俗?什么叫低俗,美国大片动不动脱衣服亲嘴低俗不低俗
最炫王遗风:
给奶奶找二人转看,发现这当年得经典竟然没有弹幕,挺难受

【回复】回复 @云龙的地瓜烧 :这不能怪本山吧,他在电视上表演的就是小品,前几年我去过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 里面是有正戏的 有时候老赵徒弟也会来唱一段。
【回复】现在都以为二人转是赵家班那种小品 没办法
【回复】回复 @云龙的地瓜烧 :作为客家人,客家山歌已经可以说死了。会唱的都是老人,新人少不说,还要考虑学了以后怎么挣钱。养活不了一家人,家长也不会同意去学。唉
我不想被发现1:
这这这,一看评论都是爷爷奶奶喜欢,我一个00年的当如何自处

【回复】自己喜欢就好,管他人作甚[微笑]
账号已注销:
卧槽,都是给爷爷奶奶找的啊,不会就我一个00后找这自己听啊[惊讶]

【回复】我也是自己听的,感觉传统民乐都很有意思
苏打不能绿:
二人转正戏是可以的,比较讨厌中间暖场两人互掐,语言很低俗,缺乏逻辑性,经常使用一些荤段子强迫观众笑,然后扮相也很浮夸。

【回复】这就是时代遗留特点了。 会有这种段落是因为它打从一开始就不是庙堂文化,是出生在乡村野地里的艺术形式。 它需要用这种东西来跟父老乡亲互动把人留住,要不然全是唱,人很容易审美疲劳,就退场回家了。一个回家就带着一群回家,你唱不完就散场了。 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能有多高的审美水准?让他们爱看才是最重要的。二人转,打一开始就不是面向所有地区所有阶层的艺术形式。
【回复】回复 @sl小兵 : .直至建国后逐渐出现了乐器伴奏,铲除了传统封建思想(女人不能唱二人转)逐渐出现了上装是真正的女人,下装出了丑装也逐渐出现了小生、老生等来自其他戏曲行当的装扮,逐渐吸收融入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曲牌,形成了二人转自己的特色,五十年代东三省举办二人转大赛,从那次大赛出现了扇子手绢的表演形式,丰富了单一的表演形式,更具备歌舞性,也是从这开始逐渐有二人转这个称呼,关于二人转称之为地方戏可又为什么取了一个二人转的名字,而不是什么戏,或者东北戏等名字是因为当对二人转归纳定型总结发现二人转并不属于戏曲载体,而属于曲艺表演形式,有说有唱。在一代代二人转艺人及作曲人的努力下形成了如今的表演形式。至于大家所说非常难以接受的俗、荤等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东北各地成立了很多民营二人转小剧场,走穴的艺人们为了把观众留住暨剧场所说的叫坐,一幅架演员只有叫坐才会长久的在剧场赚钱,也是当时形势所逼,的确也形成了不可传承的二人转表演形式,甚至很多东西已经脱离了二人转这门艺术,就说打这里吧,还有很长的话要说,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我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人了解一下什么是二人转,并非大家所了解的那样,真正的二人转是非常好的,既有教育人高尚的道德观的戏,又有各种来自百姓家长里短的家常故事,那些所谓的俗、荤等乱象实为糟粕,许当今二人转工作者去糟粕,一代又一代的老艺人好的艺术、我们要吸取,为符合各种场合演出的二人转吾辈当自强。
【回复】回复 @游学者老厉 : 二人转并不是起源于乡间文化,真正的起源最早是来自东北的“大车店”暨东北的马车驿站,非常廉价,外面能饮马,赶车的人住屋里是大火炕,有的是一长条大炕,有的是圈炕,赶车的车夫称之为“车老板子”常年在外面拉脚,没有女人,到了大车店内众老板聚集,那个年代没有电视等娱乐,除了打牌以外就是在大车店地下“扯片拦”(就是扯淡聊天),难免一群老爷们会唠一些俗的,久而久之形成了说口的各种顺口溜,例如:零下40多度,行车路上非常冷,车老板就会与押车的二老板扯片兰,大老板说:我看你上窄下宽好像猪鞭.......二老板回应:我看你上宽下窄好像牛百(牛胃)........二人哈哈一笑来消磨时间,当所有老板基本都会了这种上下句形式的说口,聚合在大车店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二人转最初的样子,暨两个老板,一个扮丑装,一个扮粉装(现在成为上装下装),丑装穿着秃领子袄,粉装男扮女装身着花被单头戴花,除了说口逗大家开怀一笑以外,还常唱东北的小曲小调,有一些去过关里的老板将自己听过的关里调、老奤儿调唱给大家听。如今的二人转表演形式是建国以后逐渐形成的母体来源于此但又不是突然形成的,是大车店里这种称之为“双玩艺”、“蹦蹦”的民间艺术形式随之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当时在大车店里也没有乐器伴奏,唱的与现在也有很大区别,那时候是哈苏唱法,因为没有音响,为了能用上劲才形成了这种唱法,慷锵有力、为了托腔卖弄嗓子的衬词非常多,在甩腔的时候是坐在炕上的其余车老板子集体合唱暨帮腔,这样参与性非常强,现场气氛也非常好,手里的道具也不是现在看到的扇子手绢,而是丑装手里打大小竹板,下装手里用的是四块玉子板来配合剧情动作边打边扭,需要逗乐的时候上装还会随着节奏用玉子板打丑装的后脖子,这就是为什么丑装为什么穿着秃领子袄,要方便于上装做戏,这种形式延续了很久很久..........
鸸鹋鹋鹋鸸:
之前不知道我爸天天看二人转有啥好听的,现在我明白了[委屈]我想你了

请跟我去远方:
05年辽宁土著,我没听过二人转,小时候只在村口见过几回扭秧歌,感觉这些文化逐渐要淡化在我们这一代了

【回复】小时候村子里有人去世了还会有一些小剧团开着卡车来演出。他们会表演一些胸口碎大石或者踩玻璃之类的“绝活”,然后掺杂在这些“绝活”中间会唱几段二人转。
【回复】我是吉林人,老家离梨树县比较近,七岁后来辽宁,好像南浪北唱,辽宁这边秧歌扭的浪,我老家吉林那边爱唱,我都是在那边小时候养成听戏唱戏的习惯,来辽宁之后,我同学还有这边的长辈好像都没怎么听过正戏。
小怪物糖糖:
我小时候总觉得很俗很土,现在看真的是家乡的味道[星星眼][星星眼] 小时候在太姥家电视上总播放二人转,真的太亲切了[打call]

J-先僧:
小时候看冯奎卖妻我都看不进去,快有二十年了吧,重新回来看,居然看进去了,引人入胜!

小茶aaa:
这调我唱不上,演员能唱上,说明他们比我厉害[调皮]

花衣愚者:
97年的,小学的时候元旦晚会我和同学还在班上唱过《小拜年》呢。特配我妈给抹的小红脸蛋[笑哭]

戏曲 曲艺 二人转 正戏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