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独唱】李叔同《送别》(1935年首版)

作者: 橘咂的伯伯分类: 音乐现场 发布时间: 2023-01-27 20:47:19 浏览:310351 次

【童声独唱】李叔同《送别》(1935年首版)

爱喝罗宋汤:
龙珣,北师大附小学生,1935年在百代公司灌录当时已经广为流行的学堂乐歌《送别》,成为这首歌最早的演唱版本。有称龙珣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军。2019年有网友表示龙珣后为内蒙古的厅局级干部,近九十岁时去世,二子均在北京工作。

【回复】送别 本是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1907年被日本词作家犬童球溪填词以后,取名《旅愁》,后来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再次取调, 填词变成了我们听到的《送别》。很多人以为这是中国自古流传的曲调,其实不然,这首歌的发源地实际上是美国,但是由于在中国和日本的广泛流传,便会经常被人误以为是来自中国或日本的。
【回复】回复 @无所谓执着 :从来就知道填词是弘一法师重填,曲是外来的,但未深究过是哪国的[脸红]
【回复】回复 @无所谓执着 :虽然但是这个歌最经典的就是他的词
GoghThinking: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回复】完整版歌词才能真正表达出“送别”的意境
【回复】突然想到GALA的《骊歌》里也有一句“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回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缀辉句:
感觉现代人想学这个唱法都很难[笑哭]很好奇20-40年代的人唱歌貌似都是这种用嗓方法

【回复】那个时候录音设备差,还都是模拟音频,录音都有专门的播音腔的。而且现代汉语也是经过很多次迭代,那个年代的汉语发发音和现在也有很大差别
【回复】回复 @新生是個幼稚鬼 :35年录音,比普通话出现的还要早,何来不标准一说
【回复】感觉发音靠上颚,有鼻音,有拖音,就是这个味。
想当导游的园丁:
网易云上一位认识龙珣先生的网友的留言。寥寥数语,似乎让我在龙先生稚嫩的歌声中,勾画出了他平凡却又不凡的一生,进而瞥见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那段苦难岁月里艰难前行,不甘放弃的倔强身影。

【回复】这位认识龙询先生的网友也是为老先生了,我是在一首苏联歌曲下面看见他的评论的,他说十月革命之后,一部分俄罗斯人逃亡到中国边境,他们称苏联的俄罗斯人为红俄,逃亡出来的叫白俄,他一直记得小时候有位白俄小姑娘每天早上小脸冻得通红给他送牛奶。后来有人质疑他的年龄,他做了回复,我印象里是解放前后生人,当时外语学的俄语,是一位新闻专业的老教授。
【回复】两张截图里的回答者是一个人,图1反驳的是龙先生抗日牺牲的言论。
【回复】这首歌钱老上小学的时候也唱过,是他们校歌[笑哭]
无所谓执着:
送别 本是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1907年被日本词作家 犬童球溪 填词以后,取名《旅愁》,后来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再次取调, 填词变成了我们听到的《送别》。很多人以为这是中国自古流传的曲调,其实不然,这首歌的发源地实际上是美国,但是由于在中国和日本的广泛流传,便会经常被人误以为是来自中国或日本的。

【回复】这首歌的词其实不输曲!你去了解一下李叔同 也就是弘一法师! 那个年代鲁迅等一大帮大文豪是他的粉丝.
【回复】回复 @LDxy0 :那个时候没人在意版权,就是我借鉴了下,别人再借鉴我,一环扣一环,没人去追究,也没法追究。
【回复】感觉这个曲子适合当词牌名
星辰大海nbc:
这声音,哈哈[喜极而泣]年代感直接拉满了。

【回复】以前无线电信号不好容易时断时续,所以讲话慢点能保持广播的连续性,人能完整听到内容。
【回复】回复 @冒牌丑叔 :原来是这样,也确实,有些语速快的一秒钟好几个字,断个零点几秒可能就听出差错了
【回复】一股溥仪的味[笑哭]怀疑是不是唱片老化导致的,不过60年代黑白电影也这味
兮兮の公主:
看到好多人讨论那会的发音……别说唱法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写的书好多词汇用法都跟后来不一样。边看边查资料好辛苦[笑哭]

【回复】字也和现在不一样[笑哭]那时候还是繁体字。甚至60年代的书都是繁体字
【回复】回复 @六哥的一天 :对的。不过感觉还是有的人不能完全改过来。我看家人的笔记本是简体占多数,但是时不时混着一个繁体字
钱复来:
最早的版本果然是“一瓢”酒啊 但我私心认为还是“一壶”顺口

【回复】我怀疑是“斛”,以讹传讹成了“壶”[笑哭]
【回复】瓢字还是好的,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瓢字既有简单贫苦之意,又有漂泊别离之感。
【回复】回复 @盈莹秋月 :有道理,我也觉得用“斛”字比用“壶”和“瓢”更有美感
孤舟自泊山水间: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回复】回复 @水问青鸟 :这句化用了江淹《别赋》中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即将分别的不舍,侧面说明了作者与友人感情的深厚
【回复】回复 @水问青鸟 :意思就是送你到南浦渡口,你要走了不要桑心我会想你的
【回复】化用的句子出自南朝江淹(江郎才尽的那个“江郎”)的《别赋》。
我不听我不听__:
那会的人说话方式也跟现在不太一样吧 感觉完全不拖腔

【回复】不是,很多方言都有入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回复】普通话和当时的国语基本上一样,北京老百姓口音也一样,只是用词有些差别。当年录音设备失真比现在大,所以需要用特殊的播音腔、唱腔来弥补失真。 70年代初,央视的播音腔也类似,70年代中后期,设备更新了,只需要和平时说话一样就行,就变成现在这种强调了。
账号已注销:
好像也就比我爷爷小一点吧,我爷爷1925年出生,准备百岁了,他久不久会跟我们说他小时候和曾祖父坐船到广州做生意的故事,二十多年前还曾听他说过在老家躲避本子轰炸的故事。至于成年后的故事,我一直不敢问详细的,毕竟是人生至暗时刻,就算了。

【回复】回复 @流汗小黄豆233 :解放前做老师,然后跑上山参加游击队了,家里因为是地主成分所以1958年初开始去劳改,去了将近12年,同行的全没了。
【回复】回复 @鹰翼掠空 :补发工资,平反并恢复名誉,这已经是80年代的事情了,今年爷爷98岁,全家都希望他能健康长寿,定一个小目标,先过100岁
【回复】回复 @代号152908 :哇!祝福你爷爷寿比南山[给心心][给心心]
账号已注销:
男童声音还是很高的,而且有初萌的力量感

【回复】回复 @C137阿苇 :[doge]道友请留步,请看这片
【回复】回复 @模糊了消失了 :[星星眼]最喜欢男童
星辰大海nbc:
这个视频真的太珍贵了,1935年的录音带呀!

【回复】那时候是大唱片,用唱片机放的。哪有录音带,连录音机都没有
GoghThinking:
以前去丰子恺故居,看到过他和李叔同的一些资料,画作。

【回复】回复 @春日自由 :确实,而且他们好像亦师亦友。在漫画领域,很多人都很喜欢丰子恺。还有他也写作。在他的老宅里还有一些他的藏品和介绍。
【回复】在泉州开元寺进到弘一法师的纪念馆,生平让人大为震撼
【回复】回复 @春日自由 :嗯嗯,而且嘉兴这个地方还有其他领域的天才名人。以前那些纪念馆我基本上都逛过。王国维,将百里好像没有大力宣传。
有庆:
真喜欢这首歌,这个伴奏略微削弱了一点悲伤,让次次都哭的我忍住了泪水哈哈[爱心][爱心]

【回复】衰而不伤,乐而不淫。只管享受其中
新人释手洗:
年轻的李叔同曾结识了四位跟他一样年轻有为的同好,当时大家叫他们“天涯五友,在“天涯五友”里面有一个名叫许幻园的,当时李叔同就居住在他的家里面,当时大家称两位是上海新学界的领袖。十多年过去之后,社会发生了大变革和动荡,许幻园家道中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许幻园来到了李叔同的门前,喊道叔同兄,我们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然后挥泪就从此告别了李叔同,随后出来的李叔同看看远去自己好友凄凉的背影十分难过,转身回房,关上房门含泪就写下了这一首

经典 李叔同 送别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