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加州理工教授告诉我 60分更重要

作者: Peter皮特__美国读博士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3-10-15 13:12:47 浏览:2481704 次

我的加州理工教授告诉我 60分更重要

塔里木干饭王Mortal_FC:
核心逻辑是,当你还在筹划怎么完美开局的时候,别人已经一边做一边调整走出很远了。很多东西,不实际入手,很难预料到会出什么问题。

【回复】现在试错成本大了,所以不一定适用现在的形势了
【回复】回复 @校长4 :说的是学习研究方面 如果是做生意开店还在纠结这种问题的话那就是最好别干找个班上吧
成龙的牛面具:
在一件事情刚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求什么完全的准备,什么最高效的方法,果断的执行力才是第一位的。

【回复】总结得真好,看来你是真的看懂了,我看评论区有些人就是想找个角度来杠[笑哭]
【回复】很多大作家说过,你不要在乎你能不能写好,写的完不完美,你先提笔开始写,你会变得熟练和有灵感的[doge]
【回复】你得先做出来、才知道怎么才能做好
沃森000:
我就是这样好多事太追求完美然后自己就意识到困难然后就一直拖[笑哭]

哈佛重力是波:
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开始,在一个并不为大众完全熟知的领域上,更是一开始想要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所以好的结果都是不断的迭代、适应得来的。现在年轻人收到的信息很丰富,思维非常活跃,但害怕自己开始之后做不好,迟迟不肯行动,殊不知拖延会带来严重的精神内耗,慢慢的就丧失信心,也不再有干劲。

【回复】从深度学习领域来说,这也是为什么国人热衷于刷榜,而欧美热衷于探索。
故而-欣然接受:
但这话教授说出来就很令人害怕[笑哭]我们教授对我们说C is good。然后取消了A档,然后宣称:你们不应该得A,得了A的人不应该坐在教室里面[笑哭]

【回复】听说法国一个翻译界全球top3的翻译学院上翻译课就是这样打分的,满分20但不会有人超过14分,理由是只有成熟的译员才能超过14分,而成熟的译员不应该出现在教室里[笑哭]
【回复】英国是这样的,写论文的时候理论上存在A,但是那一般是SCI级别的[笑哭]
【回复】回复 @Flying_Tortoise :不是翻译学院这样打分,而是公立大学普遍存在压分现象,每年还会限制通过率,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卷
yutiandehuo:
看行业。有些基础的科研方向,你要是抱着60分的态度,可能会直接倒在基础学习上。基础都想着拿C就行,后面你做的工作上限就是C。 真正的那群大佬,都是强迫症患者,完美主义洁癖。当然,要是接受了自己的平凡,C就不错了。

【回复】他的意思是,不要还没做就想着一定要做到100分,而是冒着即使60分也要开始的心态,在开始以后再不断的做到更好。 万事开头难,科研成果也是在一步一步的试错中发现的。
【回复】其实我觉得他说那个60分不是最终拿60分就满足。就是说行动很重要,刚开始的时候宁愿拿到比较低的分数也要尽快开始,日后有机会再慢慢提高自己的分数。
【回复】回覆 @要来点玛奇玛吗 :那是给加州理工的学生说的,不是给我们说的,难道你想保研还能六十分万岁吗,别人已经在顶级学府了,思维和能力怎么可能会差
瞭望晨星:
烂开始原则,一次不完美的行动胜过一次完美的想法。好的成果都是在逐步的迭代中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体会到阶段性成就带来的喜悦;而一开始就想把事情做得完美,遇到了困难只会觉得挫败。

【回复】先完成再完美,软件开发就是这种套路,快去迭代
拾云少年:
UP主说得很好,我自己之前也是拖延症很严重,挣扎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后,慢慢总结了一些心得,才慢慢缓过来。后面还给自己搞了个反拖延手册,浓缩在一张图里,有需要的可以看看,希望能帮到有拖延症情况的朋友。 对于有拖延症的人,我想补充一下,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拖延背景,不知道拖延背景就不知道拖延的原因,UP主这里说了其中一种,本质上就是没有“最小可行性产品思维”,也就是说速度弄出个60分成果,再去想其他的,还有其他三个拖延背景:无死线(deadline最),无危机感(生存压力或第三方压力),无内在动机(无明确目标或完全没兴趣),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属于哪种情况,要不很容易克服拖延和拖延之间反复横跳。 手册里我总结了九个方法,但最推荐的还是微习惯,就是做事前,每次都定一个小到不可能失败的目标,通过这个目标来养成习惯,帮助自己做启动。如一个俯卧撑,一页书,五分钟任务时间等等。 大家加油,共勉。

【回复】回复 @茯苓zqdw :可以在他的个人主页搜:拖延症(也就是评论里的字都可以),这样可以就获取到图片啦[兔年]
【回复】求原图[给心心][给心心][给心心]
弯酱12138:
何凯文好像名声不太好,但是他有句话说的挺对的:“我们应该先把书读完,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到最好”,后来听张宇说华罗庚的名言:“读书就是把书读薄,再读厚的过程……”简直醍醐灌顶!

【回复】我们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是个小白,能把书读完已经非常棒了,这才是合理的目标。把书中所有的问题搞懂,那是第二遍甚至第三遍读的时候的目标,第一遍就想搞懂所有问题,那是贪婪,只会导致半途而废。
【回复】回复 @深渊者hit :我记得这个观点是分三阶段,先读薄,再读厚,最后再读薄
仁雨_:
真的,我现在刚工作,不论多小的事情都想做得尽善尽美,害怕有一点问题,做事效率就很低。导致每天都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精神压力特别大,甚至有几天整夜睡不着。我有次无意说出“好怕搞错”让同事有点错愕,因为即使错了也没什么所谓。然而即使追求完美也没有好结果,本来刚工作就能力不足,巨大精神压力导致效率低下,最近甚至开始躲避工作,领导对我印象也不好了,觉得我态度不好,不适合这份工作。心里很痛苦

【回复】这不是正常现象吗,你刚开始工作是因为没经验,分不清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不重要。等熟悉了工作,自然就分得清了,所以不用苛责自己。相反你想把小事做得完美,说明你是个负责的人,这在工作中是难得的品质
【回复】回复 @仁雨_ :也需要调整和无畏一些,我也刚工作,也是一样分不清哪里重要,总是会在一件事情上,反复向同事询问,确认。 多一些厚脸皮,会让自己舒服一些
【回复】我也是这样,慢慢克服吧
公子小猹:
我看有很多评论提到如果没有第二次尝试机会,或者试错成本比较高的就不适用,比如造楼、手术、高考……这些其实是对于前半部分硅谷模式的合理思考,但up视频后半段更具启发性,我们不妨把视角拉长远一点,造楼的图纸要不断修改,手术前要不断搜集信息和练习,高考前也要不断模拟考,在真正一锤定音的状况到来前,总有让你做准备的时间,就像上台表演前的排练一样。当然,如果环境允许你在现实中试错的话,先做个60分的产品出来也不是不行。对于完美主义者而言,这里的关键点并不是考虑100分和60分哪个好,而是60分能让你开始,而100分会让你望而却步,至于最终要拿多少分还是要看每个人和每件事的实际情况。

【回复】5个60分和1个100分可能各有千秋,但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实际做到60分都远远强于想象自己能拿100分,后者才是重点
【回复】回复 @弋江春水向西流 :你又懂了,快考公改造教育体系吧
咪儿毛:
完整的社会体系就是提高大家的容错率,容错率的提高才会让人们有勇气,有勇气才会大胆去尝试,这是他们社会很令人羡慕的地方,所以他才会也才敢告诉你快速去行动,因为即便犯错或者出错,不会有那么多麻烦和可怕的事,大家更容易行动就会更有创造力更有活力,这就是良性循环

【回复】容错?信用破产直接流浪汉,真信了总会被毒打的
Deranyaaa:
5个60分的期望一般来说会比1个100分高,很多事情即使做到100分,和60分差别也不大,只有少数情况下100分的结果才会显著优于5个60分,所以按照概率,5个60分更值得

【回复】真的非常适合现在的我 我上次雅思首考在八月末 复习贼认真但临考前因为觉得自己没准备好没办法一次过缓考了 一个半月过去了我还是没比上次多学多少 所以打算再逼自己一把 11月1首考 我知道这次肯定准备的也不完美但无所谓了 早尝试早知道弱点紧急调整早出分!
诺莺Nox:
我的教授喜欢说“done is good”,做出来了就是好的,好过只存在于自己理论中的“更完美的方案”

JDG_Flandre:
当真正做事业的时候,具备了经营思维才发现,100分真的很重要。短时间内迅速做了 N件60分的事情会导致大量的投入付诸东流,亏损无盈利。 即便少的1分拿到99分都有可能让这件事血本无归。 有准备不等于拖延,做好100分的准备才能秒掉那99%的60分的对手

【回复】我想到的就是创业啥的,普通人没试错成本,只能筹备再筹备,毕竟错一步就满盘皆输,但是从别的角度看开始筹备不也是开始进行了吗
【回复】只要后果能承担,那么60分确实比100重要。如果从破釜沉舟的角度,那必然是要做足100分的准备[微笑]
一只特立独行的文哥:
这个逻辑的恐怖之处在于很多事只干了二三十分的人,他也以为他有60分,结果特么一塌糊涂。

【回复】还是那句话,过犹不及,事缓则圆,人缓则安。
【回复】而事实却是,很多人以为他的追求的完美结果也就刚刚及格而已。
【回复】我只见过用这种思维的都会进行狂乱迭代,他们进化的速度远超普通人
沉淀中心:
北大读博的表示天天六十分啥也做不出来[支持]

【回复】读博的连这里面的逻辑都没搞明白嘛[吃瓜],人家的想表达的意思是遇到没有信心的事情,比起追求一百分踌躇不前,不如边做边错,不真正经历过,又怎么靠空想满分呢
【回复】回复 @海大头-高灰仔 :他们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只不过 他们作为博士本来就是用很多个100才能上去的 60分都爬不到那个位置 不过开始行动是好事 总比不行动好
【回复】可是我们本科生那些保研的反而啥也不会,国一论文都是那些即不保研也不考研的人拿的😋😋😋

英语 教育 留学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