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一起读过的经典课文《夜莺的歌声》谢尔盖·叶赛宁

作者: 时光读者_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4-22 19:50:28 浏览:374556 次

小时候我们一起读过的经典课文《夜莺的歌声》谢尔盖·叶赛宁

lim244:
我小学上过一篇课文。大致讲的是一个家庭把情报藏在蜡烛里,后来进来了一队德军。这家人为了防止暴露就让小女孩端着蜡烛上楼,那个军官也同意了。我那个时候还小,对很多东西都没啥概念。老师提问为什么德军同意了小女孩的请求,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这名军官或许也想到了自己的妻儿。”

【回复】主妇和大儿子两次想动蜡烛都被德国军官呵斥 最后小女儿说她想上楼睡觉但是怕黑 问军官能不能拿小蜡烛上楼 原文军官同意后确实说他也有女儿 而且和小姑娘差不多大 小女儿端着蜡烛刚上楼后蜡烛就熄灭了
【回复】其实一开始一直没看懂最后为啥蜡烛灭了,后来才理解蜡烛烧到铁片就灭了或者直接漏出来了,那就完蛋了[笑哭]
浮心竹:
这篇课文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当初老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小孩为什么一路上都在学鸟叫,知道的同学举手回答。”我很幸运的第一个被老师点到,当时我的回答是“小孩用鸟叫来表现自己是一个普通孩子。”老师说不对,又喊了下一个人回答,那人的回答是“不一路鸟叫,只在游击队员埋伏的地方叫会显得很奇怪,容易让人怀疑。”我当时听了这个答案惊呆了,你特么真是个人才,这也能想到,这也是我第一次佩服别人。 [笑哭]我35岁了都还记得这事,简直离谱。

【回复】哈哈哈,我肯定不是你的同学。 我们老师也这么问了,我是我们班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举手🙌🏻回答的,说是为了迷惑军官,这样后来传信号就不会被怀疑了。[doge] 下课后,和我玩的好的一个同学说我是看教材全解答得,我当时回她,全班基本人手一本教材全解,怎么他们都没答啊。 可把我牛逼坏了,也记到了现在[doge]
【回复】教材全解上面的答案罢了
【回复】回复 @春春春困 :层主这个老师备课应该用的也是教材全解,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层主这个回答我觉得也没问题啊,凭什么就那个打掩护的就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呢,如果这个学生跟老师的答案一模一样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两个人都借鉴的教材全解
小炜dada:
以前没发现,现在发现当时的插图是真的细,擦德军军装和配枪画的如此还原

【回复】连宪兵脖子上的特殊狗牌和配的mp40都是对的,真的细
【回复】现在已经没有图片了,全是彩笔画,以前看课本就是为了看插图,现在啥都没了全是抽象的人物
【回复】回复 @不想起名字的Max :但是MP40的装具是错的,不过瑕不掩瑜
凉拌童年加碘盐:
小时候看完这篇课文,第一次知道苏联,德国这些个国家,然后去看地球仪,找到了德国,但是找不到苏联[喜极而泣],我以为是个什么小国,比较难找,就没找了。

【回复】朋友,请问苏联在哪?我在地图上找不到了
【回复】苏联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还有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以及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回复】确实,那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电影,我小时候看简介的时候也纳闷前苏联这个国家
哈尔科夫的移动要塞:
小时候记得学完这篇课文后续写这个故事… 我写的是,小男孩碰到德军装甲部队,游击队被全灭……

【回复】说真有点奇怪,这文章杜撰成分太大了点,说小男孩这样做不止一次了,但是斥候部队失踪上级就没发现点问题所在吗?文章里面写的是德军不停的送人头。
【回复】你这样写才符合逻辑[doge]
【回复】[doge]如果是南斯拉夫游击队,我觉得德军装甲部队会被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坦克飞机反坦克炮包围
超市里的雪碧iou:
相当于二小放牛郎,不同的是。二小惨遭敌人杀害,夜莺幸存

【回复】以前看过那电影,路两边都是石头杂草,他没有可以藏匿的地方,但是勇气并不输给夜莺同志
【回复】回复 @别做梦了小朋友 :真正的王二小,死的比影视剧还要惨。日寇先是剁了他的手指,然后再用刺刀把二小挑了。摔在旁边的大石头。
【回复】回复 @别做梦了小朋友 :真正的王二小,据说是带了三百多敌人进入伏击圈。这三百多敌人全部被消灭,二小也壮烈牺牲
同甘共苦孙元良:
本人坐标天津,生于1985年,1991年上学 大概是六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学过这篇课文。当时用的语文课本是32开(B6)。这篇课文的插图不是这种水彩的,而是油画。小男孩不是一个小学生的模样,而是一个半大小子的模样,德国兵们准确地画出了MP40冲锋枪、M35钢盔以及宪兵脖子上的狗牌。

【回复】我是94年上的小学,刚好赶上新一批的彩色教科书,93年上小学之前都是黑白版的教材
【回复】回复 @小偉偉偉偉 :“老年人”[哦呼]
【回复】01人教版表示就是这个图,坐标福建
AI视频小助理:
一、一队德国兵进入一个村庄后遇到一个孩子。孩子吹着哨子,带领德国兵走到一个磨坊,并告诉他们那里没有人的原因。 00:01 - 小队德国兵进入村庄,空旷的花园和烧焦的树 01:02 - 孩子坐在河岸边上,军官问他村子里有没有人 02:51 - 孩子回答认识去苏蒙塔斯村的路,军官要他带路 二、军官和小孩在森林中走着,遇到了游击队员,他们听到了夜莺的叫声,数了32个鬼子,最后游击队员听到两声杜鹃叫,对付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 03:02 - 军官威胁要拧下小孩的脑袋 04:23 - 游击队员埋伏在树林深处,架着冲锋枪等待敌人出现 05:21 - 游击队员听到夜莺叫声,数着1234声,准备对付敌人 三、一个小夜莺在战争中生存的故事。她在森林中躲避德国兵,并用夜莺的歌声帮助人们打败敌人。最终,她又回到了被烧毁的村庄。 06:01 - 准备对付敌人,德国兵在松树林后出现 06:37 - 德国兵被打倒,呻吟声叫喊声不断 07:31 - 孩子唱着夜莺的歌声,听起来跟真的一样 --本内容由AI视频小助理生成,关注解锁AI助理,由@bili_76962732974 召唤发送

【回复】回复 @太监华 :没有,穿着绿色衣服,相当于保护色,收到游击队的信号后跑进林子里不见了
【回复】回复 @太监华 :分人,德军有极度残忍的比如迪尔旺加旅,东线整体都比较残忍
Empire丶苍茫:
忘了自己是否学过这个课文了,记得一个类似的。法国诺曼底一家帮助了了抵抗组织专递情报,情报藏在了蜡烛里。此时德国军官带人来搜查说天黑要点蜡烛,可蜡烛实际部分很短烧完了就暴露了。期间想了很多办法可就是不行,德国人非要用蜡烛,最后是小女儿说一个人睡觉很害怕。德国人说自己也有个这样可爱的女儿,才让她把蜡烛拿走。课文最后一句写到,就在刚踏入二楼的一刻蜡烛熄灭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是义犬复仇,德国入侵杀害了军犬的主人,我作为它的后续训导员等战争结束后去柏林执行任务,有一次它突然跑开了等找到到时候咬死了一个裹着破大衣的德国兵。搜身发现他有盖世太保的证件还有就是他的手缺了两根手指,这是当年军犬保护主人咬下来的。

【回复】第一篇有,原来小孩妈拿出了煤油灯,灭了蜡烛,后面被再次点燃,小孩借口要去抱柴来烧,不允许带这个蜡烛,小女孩要睡觉就同意了
【回复】女孩把东西藏进蜡烛里。骗别人讲自己想困,别人一走,蜡烛就灭,来自小学语文书,几年级忘,
陈哀名字过短:
这篇文章我当年很喜欢,后来我发现一个诡异的地方是搜不到作者是谁。很多网页说作者是一个俄国作家,但是我去搜那个俄国作家发现他在纳粹德国和苏联开战前就去世了。后来连这个俄国作者的名字都搜不到了。不知道哪位还有这课本,帮我看看课本上写没写这文章原作者是谁

【回复】彼德拉斯·茨维尔卡(Petras Cvirka,1909年3月12日-1947年5月2日),立陶宛(苏联)作家
【回复】回复 @辰山称 :47年立陶宛就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啊,你难不成要说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
【回复】回复 @辰山称 :那你让立陶宛把维尔纽斯还给波兰吧[doge]
带带大师弟BnItcwh:
读书的时候是个德棍,这种插图,我一般给那个小孩也画上M35钢盔和军服[笑哭]

【回复】是我没错了,小学不懂事到处画m35,从法布尔到朱自清父亲都没有幸免
【回复】回复 @魔王小淘淘 :爱信不信呗。也就你这种人自己不行,喜欢上网来到处贬低别人,增加存在感,见得多了[OK]不会说话就别说没人把你当哑巴🤣👉🏻🤡
【回复】回复 @魔王小淘淘 :你的思想就完全是封建老古董😂评判学习就靠一个书的整洁程度,我看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努力上班呀:
以前每次开学发放新课本,最喜欢翻看语文里的插图,然后幻想里面的情景

【回复】上高中了还是这样,买了新的必刷题也已发下来就要把小说都看一遍[妙啊]
【回复】回复 @学-案 :经典,就喜欢看小说
【回复】初中英语课本上的插图经常是一座山坡上画了栋房子,我那时候就觉得一户人孤零零住着也好好啊
丶三良:
人教版语文真实经典,现在插画成什么高潮脸。很难想象发生了什么。

【回复】回复 @碧海合蓝天 :变坏了[微笑]
【回复】回复 @我的话已经讲完 :xxx: 你滴在说什么,良心大大滴坏了!
时牛牛:
小时候学过这篇课文。还学过另一个类似的,好像是把秘密藏在蜡烛里,最后小孩通过机智把蜡烛骗走了,走到门口蜡烛就烧完了

【回复】讲的是法国地下抵抗组织的
【回复】回复 @派度 :对,那个好像也讲的是德国侵略者[doge]
漫山遍野寻你却无痕:
比较喜欢《最后一课》,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痛现在仍然记得

【回复】上小学时候,老师让我们续写这篇课文。全班都写的如何悲痛,如何爱国,未来如何抵抗。只有我给写反转了[笑哭]当然不是看不懂课文,而是我是历史爱好者,对此地历史有所了解。作文课上朗读,全班同学和老师都惊到了。当时老师听的目瞪口呆,后来语文老师求证历史老师(我们那个年代小学有历史课),结果完全正确,语文老师更吃惊了。[呲牙]在语文课上,老师给的评语是,历史正确,但作文立意不当。[呲牙]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同学群里聊天,几乎所有同学都还记得那篇作文,当然也有同学还知道我后来高考历史满分。[呲牙]
【回复】回复 @边塞上的红男爵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曾经是洛林公国,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法国灭亡洛林公国,纳入了自己的领土,至今当地人说法语还有德语口音(著名教练温格就是洛林人)。二战纳粹占领洛林和阿尔萨斯,很多当地人选择加入德军。这就是真实历史,我只不过按照台湾光复写的😂
【回复】回复 @远山钓雪 :兄弟厉害,我也是小学就把我姐的初中历史书看完了,白天看百家讲坛晚上看探索发现考古挖坟,高中没分科之前我也一直都是历史第一,只不过后来我学理科了[笑哭]
hhn000000:
同类型题材还有《丰碑》《七根火柴》!还有个老炊事班长钓鱼给生病的同志吃,自己吃鱼骨头,最后自己饿死了…课文名字我忘了?都是红军长征时候的感人故事

柳霁云:
记得小时候学这篇课文,有一个问题。就是问课文的最后,小夜鹰在做什么?当时的标准答案是在执行新的任务。 我不知当年脑子一抽咋回事儿,写了一个正在等待和平的生活。 我不知道当年我哪里来的这种才气,反正现在已经混得很平庸。[大哭]

【回复】升华了,作者想表达的是国仇家恨, 楼主心中是众生皆苦,战争中没有赢家
【回复】原文就是很标准的创作技法,同一件事先后发生两遍,但读者获取的信息不同,导致看两遍同一件事能有不同的感受 原文就是通过这样的技法,让读者开篇看到孩子吹夜莺口哨,以为是在休闲玩乐,文末看到的时候知道他是在执行任务 你写一个文末他吹口哨,是在等待和平,说明你没理解作者的技法,明明就是能写出标准答案的人才是有才
【回复】回复 @まほろばへの道 :其实很脱离群众很反智的,强调和平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平,换一篇课文就换主题了,“人类需要吃饭 人类渴望和平”这种基本需求就合理的无视了。标准的申论提法,一切以上级题目为核心,忽略人对和平的普遍需求强调上级规定的主题“任务”
Minotyouhavet:
我记得!小夜莺活下来了,可是二小却死了[大哭][大哭][大哭]

【回复】二小那是乱石岗,没有小夜莺那边的密林好脱身
【回复】回复 @罢圣 :什么玩意,王二小不是真实人物吗
【回复】回复 @罢圣 :你是中国人吗?不知道王二小是真实人物?

朗诵 回忆 怀旧 童年 文化 小时候 小学时代 视频创作 校园时光 语文课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