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上隐藏的神作:《桃花源记》

作者: 二二酸酸分类: 校园学习 发布时间: 2021-08-20 18:05:15 浏览:2916019 次

中学语文课本上隐藏的神作:《桃花源记》

滴啦搭:
记得当初老师问为什么要写鸡犬相鸣的时候,我回答说是给下文设酒杀鸡作食作铺垫。[妙啊]老师就[无语][捂脸][呆][大笑]

【回复】[doge]很有道理,鸡叫都听不到怎么给你杀鸡吃
Treetreehouse:
特别喜欢里面的一句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回复】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追寻那道光。
【回复】回复 @废物和灰喉 :应该是指,对理想和希望的追追求吧。好像能达到,又好像在天之彼岸的地方,遥不可及。
【回复】我也特喜欢[tv_点赞]不知道你是什么原因,反正我是因为那种场景感真的很舒服,没多深意哈哈哈,芭比系列电影也常有这种感觉,天鹅湖、胡桃夹子、十二个跳舞的公主之类的好多都有。
Rosettta_:
结合酸酸的视频,我也想说几句。《桃花源记》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向世人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平、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翻看网上,所谓的“《桃花源记》细思极恐的真相”,真的未免太可笑了。

【回复】个人觉得只是靠臆想博人眼球,满足别人猎奇心理,赚取流量罢了[藏狐]
【回复】酸酸的粉丝太厉害了,我蹲了五分钟的点结果一点开还抢不到前排[大哭][大哭][大哭][大哭][大哭]
【回复】《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 如果单看那个序的话就觉得那个恐怖说法也很像,但是读过桃花源诗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怎么说呢……其实若论解读,一开始便是根于老祖宗的东西,若是真是有了那个想法,那么多的大家也便早就看出来,不会将其作为田园诗代表了。 只能说,后人看的时候,多半是不明所以,于是凭空捏造,吸人眼球罢了。 (PS……从这个事情以后我也意识到了确实不能乱解读。不然所有幸福生活都是别有用心,那么也就活的太累了。[无语][无语][无语])
狗与地下室: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是面对任何事物的追索之路 渐入佳境状态这样描写再恰当不过了

【回复】当时初中用这三句话串起了一篇作文 拿了个最高分还哈哈哈[呲牙]
【回复】回复 @allfindsaway_ :好思路,学习了。现在流行的主旋律作文写百年中国的奋斗史格外好用[OK]
【回复】回复 @allfindsaway_ :鬼才啊,大哥[笑哭]
女巫不死:
一切都有迹可循,这就是文明的力量。

【回复】回复 @Reedstick :隔壁宇智波:谁tm知道这个字儿刻了之后还能被抹了重刻[大哭] 所以也要警惕有人篡改、扭曲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回复】把字刻在石头上,这就是文明的玩笑。
【回复】回复 @-晕倒羊- :并不是我讲的,我也是从《全球通史》上看到的,上面有类似的话,实际上,我并没有看完《全球通史》,我只是文盲而已,不用抬举我[捂眼]
六角龙0310:
难道只有我天真地想,是渔人出来后,村里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打扰,派人跟着渔人一路上擦掉或做混淆视听的错误的记号吗[笑哭]

【回复】我觉得不怎么像,因为原文中渔人像他们阐述外面的情况时提到过“皆叹惋”三个字,个人觉得这是他们对魏晋时期的社会动乱感到悲哀的一种体现。而且当渔人过来的时候他们用好酒好肉招待他,照我们语文老师的话来讲就是一群傻白甜,没彻底摸清楚对面底细,只问了问对方从哪里来的就请人家去做客了。综合以上两点,我觉得桃花源人应该是善良、单纯且比较容易相信别人的那种类型。所以应该真的就只是将心比心后口头嘱咐了渔人,不要告诉他人然后放心的让他走了。
【回复】我以前想的是他们有仙术[笑哭][笑哭] 用某种幻术隐藏了入口,就像兰陵王里面杨雪舞住的那个村一样[笑哭]
【回复】我觉得可能是他们重新找了个地方。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渔人肯定会告诉外人他们的存在。然后他们又不想被打扰,所以就只能换地方。
Thorn荆棘:
小时候我就觉得这篇文章就是向往美好啊,今天我才知道居然还有黑暗解读[笑哭],我甚至觉得跟向往美好比,杀人夺财的解读仿佛显得小气了[藏狐]

【回复】陶潜没有任何必要写一个鬼故事,全是后人的歪曲,准确说陶潜的所有作品指向很明显,归隐之意极强。细思恐极的桃源是人们对作品的歪曲
【回复】就是向往美好的,歪曲解读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有和桃花源记配套的桃花源诗,看完都知道就是作者向往美好的世界而已
【回复】回复 @Hyacehila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就已经说的上是个鬼故事了
没有硬币改名阿:
视频里有一个词:集体无意识,用得特别神。刚好上学期选修的心理学课程老师讲过这个词,复制一下百度上的定义:“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 我想陶渊明在写《桃花源记》时可能也并没有仔细揣测过哪些意象都代表着什么,大部分的书写应该就像视频中所说“记录下的是当时社会集体无意识性质的民间信仰”,而这也是这个视频看得我最感动、感慨的地方: 我们的文化看起来是存在于课本上,实际上是流在我们的血液里。就像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走到共产主义的道路,也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我们的祖先追求了几千年的“大同社会”的理想。谢谢酸酸的分享,第一次这么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震撼与感动。只想说: 这个国家的文化你越了解它,就会越爱它。

【回复】[给心心]越了解它,就会越爱它
【回复】回复 @二二酸酸 :酸酸我好爱这期视频!求多出!太涨知识了
【回复】回复 @暴风雪旅人Z :看大家喜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吧,如果效果还可以的话就做成常更的[大笑]工程量太大了,效果不好的话可能就做不动噜,等待大家的反馈中
纯天然无添加柠檬精:
最喜欢那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觉着特别的美

【回复】回复 @小盛时节观落樱 :所以你是不是叫鲜美[doge]
【回复】回复 @小盛时节观落樱 :你叫草美吗[doge]
【回复】所以这就是我的名字[呲牙]
流川枫你压着我头发了:
我们班老师说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 结果正品没人看 赠品火了[脱单doge]

【回复】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结果序比诗长[doge]
冬日颂茶:
酸酸,要注意读音啦。 洞 穴xué 不过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啦。 视频很棒,立意很深 [热词系列_爱了爱了][热词系列_爱了爱了]

【回复】还有“度过漫漫长夜”,不是“渡”[打call]超级棒
【回复】回复 @拥月前行 :dù 。渡和水有关,比如渡河,摆渡人。“度”我理解为时空,度过艰险
【回复】回覆 @Symphony交响乐 :新华字典
姬苏的小辣妹:
就知道当时看《桃花源记》觉得没那么简单,最后我浪费了两节背诵时间研究这个甚至被请到门外[辣眼睛][辣眼睛][辣眼睛]我就知道直觉没错[妙啊]

【回复】大佬都不是循规蹈矩的[doge][doge]
_ifyoucan_:
看过某专家对“桃花”这个意象的解释:“桃”与“逃”谐音,作者以桃花作桃花源的核心意象,表达的是他厌恶尘世、想逃离尘世,去往心中的桃花源的思想

【回复】这是啥专家啊?文言文里面的逃跑用的是“走”,拿现代人的眼光看到点啥就硬扯在一起了。 首先陶渊明可能是喜欢桃花,或者没什么想法就觉得写桃花好,亦或者武陵那个地方真的桃花多。还可以说是诗经里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还象征着美好圆满的生活呢。哪一种不比谐音有道理。。。
【回复】回复 @HibiscusPalace :我也觉得是有点蓝色窗帘那味,不过反正这视频是讲桃花源记的,就说了下[喜极而泣]
【回复】文言文里“走”才算逃跑的意思
账号已注销:
中学课本上能选的文章哪一篇不是神作,只是大家天天与神作打交道,没发觉它们是神作罢了。承天寺,湖心亭,陈涉世家,曹刿论战之类的,都是文史界举足轻重的[藏狐]

【回复】我超级喜欢湖心亭看雪,当时这篇不是重点,也不需要背,但我看了几遍就背会了,太喜欢那种意境
【回复】以前学承天寺那篇,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朋友大半夜不睡觉还要把我给叫醒,和她一起出去逛,我可能会把她骂死[tv_困][tv_困]
【回复】回复 @少先队员要带好红领巾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因为苏张二人当时都是被贬,睡不着也很正常。
扬不尽的沙:
“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 最奇妙的特性 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这种秘密从何而来? 答案很简单, 从他们的文明里。”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回复】中国的文明太厉害了,但咱们似乎都感觉不到,因为这是刻在骨子里的,流在血液里的,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去的原因和命脉阿
【回复】我也希望我们的文明如同DNA一样直接刻在骨子里,这样就不会忘掉。但是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文化的传承终究是靠一代一代人潜移默化的努力和教育,不断的去粗存精。不过这个总是受到影响的,不然也不会出现坏人变老了的情况。我们还是先做好自己就行。
ladyreainChina:
[脱单doge][脱单doge][脱单doge]有没有跟我一样马上就要接受各种省内联考,八省联考的高三兄弟姐妹们

【回复】可恶,高三快去学习啊[doge]
【回复】回复 @独特在哪 :我还不清楚,我目前是湖北高三,老师说后面会有一次八省联考
【回复】回复 @豆芽不开花- :怎样,你说这话是想把我笑死吗(=・ω・=)
狗与地下室:
很喜欢这个系列!给酸酸推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是初中教材上的,不过好像是选读文言文,不过我们语文老师讲的很细很好哈哈,可以说是我的初中生涯最喜欢的课堂之一了,《湖心亭看雪》也是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那种上下一白的寂静,天人合一的境界,还有张岱对故国的痴情,为客在异朝异乡的愁苦,真的很美!

【回复】!我也超爱这篇!“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超有画面感
【回复】我真的太喜欢这篇!下雪天湖中船里喝热酒是我一辈子对冬天最美好的想象[大哭][大哭]
【回复】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
阎君尤临: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 如果单看那个序的话就觉得那个恐怖说法也很像,但是读过桃花源诗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 怎么说呢……其实若论解读,一开始便是根于老祖宗的东西,若是真是有了那个想法,那么多的大家也便早就看出来,不会将其作为田园诗代表了。 只能说,后人看的时候,多半是不明所以,于是凭空捏造,吸人眼球罢了。 (PS……从这个事情以后我也意识到了确实不能乱解读。不然所有幸福生活都是别有用心,那么也就活的太累了。[无语][无语][无语])

【回复】刚读了诗,确实如此。散文里没有明写作者的想法,而诗就有比较明确的语句了。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简言之,作者向往这种和现实异源的理想世界。 过分解读细节真的不可取[笑哭]
【回复】回复 @昆仑路远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大家讲桃花源记的时候都只是在孤立的讲意向,而不去看看这个诗。 我认为原始的意向起源于莫可知名的情意,而意向也在不同的人的笔下渐渐生有不同的颜色。 可能有些东西就是意向而有些东西却是并非意向。 明明有的时候,有更为直接的辅助去看的东西,却非要去看那些看似更隐晦的,却不明真假的。我不明白这是舍本逐末还是别的什么[无语][无语][无语]。
【回复】作者:我就想写个诗,顺便写点文案

知识分享官 高考 文学 手书 大学 学习 语文 初中 高中 桃花源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