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被卡脖子的玩意儿

作者: 大国工程师分类: 科工机械 发布时间: 2022-08-15 13:13:35 浏览:873292 次

据说是被卡脖子的玩意儿

莓有小风扇:
如果是民用航发,那还真是,如果是军用航发或者燃气轮机,那就不是

【回复】如果是民用航发,那不是(基本都能进口) 如果是军用,那是…(成熟的就3个型号,其中2个重叠) 如果是蒸汽轮机,不是 如果是燃气轮机…也不是(UGT25000消化的挺好的)
【回复】军用的部分也是,以前在顺丰的时候参加过某厂搬迁仓库,当时负责人说是有个部件从毛子买的,50多万一个,但两个一套,要买就得买一套,而且毛子还是限量卖的。
【回复】挺震撼的,丫那么大,那么沉,转起来都烧红了,转速又那么高,连续转好几个小时,还能保持刚度和强度,不被氧化。
晚风拂细雨:
[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实际上国产的能用,我这里有从三线建设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航空大厂,应该是还在的大厂,看新闻还生产山鹰的,但是和欧美的发动机性能对抗赛就很可能打不赢。这玩意打发明定型到现在两种主体构型几十年没多大变化,受限的是材料和工艺。

【回复】我以前听说过,很多东西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设计出来了但是没有能用的材料
【回复】回复 @虛無飘渺 :航空的设备,设计和实验是交替进行的。你拿着设计图,没有材料、工艺去实现,就没人知道你的设计是否可行,也称不上“设计出来”了
【回复】回复 @虛無飘渺 :这是以讹传讹,事实是搞到别人的设计图了,可是材料搞不出。设计本身就是基于材料的,脱离材料那叫空想,不叫设计
爱吃生蚝的政宗君:
咋又被卡脖子了?我去造。 材料、工艺、设计:“?” 好吧,我造不出来[灵魂出窍]

【回复】其实说实在话,什么被卡脖子,那也是人家一代代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研发出来的,换作谁也不会白白送给别人用的
【回复】回復 @幼儿园的诶 :就是,国内那些人说的好像国外的技术就是马路边捡到的然后不给我们用一样,
【回复】回复 @幼儿园的诶 :国外也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我们也许可以参考一些思路去追赶,人家可能试过很多不同方案,成本更高,我记得有句很真实的话,“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被你十年寒窗赶超”,科研也是这样
xue-Angel:
核心之最的就是材料。而这个东西市场有可能卖你,但绝对不会让你知道生产工艺流程,这个东西就是保密的,是一国核心。

【回复】回复 @BloodAmber :因为材料学想要突破,想要获得成果太难了,没有成果就拿不到回报,基础工资又太低,所以就太坑了。我认识四川省材料研究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这人很有本事,但他的工资也不怎么高
【回复】回复 @BloodAmber :坑,是指的待遇差,又很累很卷
【回复】回复 @BloodAmber :天坑就是又累又没钱……但凡钱多一些,也不用费老鼻子劲儿往计算机蹭了(其实我挺喜欢实验室做实验的,就是工作待遇太差了没办法)
番茄T0M4T0:
玩刀爱好者,听说过这叶片材料是sm100,镍钛合金,强度很高,又硬又韧又耐磨又耐腐蚀。 但我见到的都是材料要进口回来,自己再加工形状, 材料太强,硬韧粘,一般铣刀跟这个材料都是一换一。

【回复】这玩意一个叶片就是一个大的单晶晶体,没晶界,强度高的雅痞
【回复】高温镍基钛合金,牌号不一定。一般压气机叶片工作温度还比较低。像涡轮叶片不光要求单晶,内部还有复杂的气道,表面有降温气孔~拿在手上就像一个艺术品
【回复】回复 @SarIel银 :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的懂“没晶界”
奇怪的阿吴:
这个是压气机叶片,还算没那么严重。主要是涡轮叶片,里面需要气模冷却,叶片里都有气体通道用来通气降温,有孔洞还要有极高的强度,对钢铁的分子排列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

Frossky万类霜天:
造的出和造的好差的太远了,不要以为造得出就不会被卡。芯片我们也造得出,造芯片的机器我们也造得出,为啥还是大家说芯片被卡脖子?一个道理。

【回复】不计成本造出来和商业化流片是不一样的
【回复】回复 @托尼斯塔克的咸鱼王 :经典,虽然我没有但是我比你强[微笑]
【回复】回复 @托尼斯塔克的咸鱼王 :精神胜利法则
子弹飞与回旋镖:
高端的是没有链接 直接一体削出来的涡扇

【回复】看过科普,整体的只能是航模用的。真飞机用的必须这样,我只记得两点原因,一个是耐受热间隙,一个是消除震颤。
【回复】活动的叶片可以带来高级动平衡,比如有杂物进入,或者某个叶片缺一块,导致的偏心,用活动叶片可以解决。
【回复】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不能焊死
我遗失的过去:
没办法,基础科学差太多了,国内的科研环境又不好,留不住人才,希望国家能重视科学家和人才吧。

【回复】回复 @渴望美好的世界 :你当生化环材四天坑是跟你吹的啊,全是低回报高难度还成果不稳定的研究
【回复】回复 @渴望美好的世界 :航发原理又不复杂,为什么被卡脖子?就是材料比不上人家,高压涡轮要承受1600+的温度还能保证材料的性能和耐久性。民用航空讲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样的发动机一个能用十年,另一个能用三十年,科研的差距不是很明显吗?
【回复】重视人才?爱因斯坦来了写论文都要署上老师的名字,牛顿来了都要评职称,霍金来了都要走动走动关系
冷森一:
经常看我们的记录片,说我们研制某型产品的时候多么多么的困难,没有任何资料查询,没有参照物,外方封锁,其中可以看出,我们是缺少新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你说困难,没参照物,那人研制某产品出来的时候人参照谁去了,要说困难,第一个研制出来的不更加困难?我们缺少的是人才啊,任正非说的没错啊,我们缺的不是钱,缺的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已经老去,我们新一代科学家们还有没有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质量啊

【回复】近代差了两百年科技发展,话都好说,真正坐下研究那差距在摆着,你说的太轻松了,是那么容易的事吗
【回复】我也是服了,你连着都不明白,国外那是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步步发展来的,而国内没有经历过之前近百年的工业革命发展,想要追上人家或者不被国外拉开太大的差距,那造的产品得达到国外水平,中国以前没有这近百年的经历要一步跳到这个层次你说难度大不大?中国不可能得从蒸汽机时代从头发展要不然永远跟人有百年差距懂吗?
【回复】试错成本人家前人都担过了,你好像忘了我们是建国才七十年吧,建国前基本就是纯农业国
天使~羽翼:
民航我只记得一个指标,单叶片承受拉力20吨要求变形不大于1毫米

【回复】回复 @天使~羽翼 : 本质上还是铸造,只不过控制冷却的温度梯度 所谓的“长”,指的是晶体形成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
【回复】回复 @Dyson-rabbit :看了太久了,大致是先用失蜡法做模具,让后放高浓度的溶剂里面去“长”成叶片,也就是在模具里面结晶。结晶完了再做切削。好处是晶体非常均匀,不用担心铸造的应力变形
【回复】而且这玩意不是铸造的,而是“长”出来的
她爱吃糖醋里脊:
好像是叶片和轴体材料不一样,叶片需要耐高温,高温下强度不下降。看过那个视频,叶片烧的不只是红了,而是亮黄色了,温度恐怕要1400℃了。 一体的,好像材料成本高,加工成本也高,加工难度也高。做成组装的,同样的一批耐高温原材料,人家能做几台。要是一体的,恐怕一台都不够。[doge]

【回复】陶瓷基一体式桨盘,不用批缝散热,可以硬吃1500开尔文的高温。
【回复】回复 @96987670484_bili :好家伙,陶瓷的变亮黄色,那得是多高的温度呀?[doge]
【回复】回复 @属于大哥の男人 :陶瓷基,里面还可以掺别的东西提高韧性。
小狮子-Leon:
这玩意加工成型都没问题的,关键还是材料,耐热温度、应力大小、使用寿命、允许公差…

老栋哦哦:
说材料的,现在北京航材院好多材料性能与成品率已经与国外的平齐,甚至超过了国外。航发做得好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从某些角度看设计才是决定航发好坏的因素,假如给你一个无敌的材料,你不知道用在哪,好材料不也白瞎?

【回复】[呲牙]有个理性的了,材料就是已知结果不断试错的过程,总有一天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设计就不同了,要结合经验,场景,结构,还有寿命。关键是要有创造性[笑哭]
【回复】结构不行赖材料是每个单位的通病
【回复】说白了,缺的是经验。给最好的材料机床还有图纸,依然不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
X杏花村:
说好听的是卡脖子,其实是全身都卡。

古韵祥年:
这玩意其实难点是材料,外形和尺寸我国早就摸清楚了,一直在材料上突破不了

【回复】材料一方面,外形和尺寸以前逆向学习为主,不知道人家的设计依据,有的地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近年来开始正向自研了,据说比原来反而进展更快。
【回复】都是鬼扯,材料只是每个单位结构的废柴甩锅的借口
【回复】回复 @该昵称已经存在或者 :有没有可能机床也是受限于材料[滑稽]

机械 工厂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