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坐时光机采访圣贤王阳明~

作者: 超时空采访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3-07-09 18:55:43 浏览:2035278 次

假如坐时光机采访圣贤王阳明~

比奇堡空中没有乌云:
不是假装投"降"自尽,是假装投"江"自尽!不是投降,王阳明落入水中,化险为夷[笑哭]

【回复】回复 @超时空采访 :没事,我也是了解过一段时间王阳明才知道他这些经历的
【回复】回复 @超时空采访:事后还有首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回复】啊!我没检查出来[大哭]
姝卿7:
其实这里错了,程朱理学主要的观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王阳明的观点并不是这样的,他不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回复】您仔细看下我下方注解。传习录上卷: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回复】回复 @蜀山罡崭迷弟 :不受控制的火烧掉房子,于是用可以控制的火来做饭;不受控制的欲念蒙蔽良知,于是用格物来去除恶保持心的纯净
【回复】回复 @超时空采访 :这两个人的“存天理灭人欲”意思相差甚远,如果单纯用一种意思去理解的话,会与其本意相反
大入门家:
王阳明亲身经历得出否定格竹子讲究实事求是的观点

【回复】回复 @HGWKT :并不是这样说的,唯物和唯心是刻板的生硬的划分,并不具备运动性发展性,我们一般认为,唯“实践得来的认识”更现实
【回复】王是没有理解朱熹的格物是怎么格法 和王同时代的罗钦顺就批评过王“今以良知为天理,……则道理全在人安排出,事物无复本然之则矣” “坐井观天而曰天小,不自知其身在井中尔,然或将告之曰:天非小也,子盖从井外观之,彼方溺于坐井之安,坚不肯出,亦将如之何哉”
【回复】回复 @HGWKT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唯一的区别就是是否认为事物发展源于自身的矛盾。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唯心主义,不代表他不能发现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同样的唯心主义也不能否认他高尚的人格。
曹雪灿:
我就喜欢这种知识从大脑皮层滑过的感觉[tv_doge]

【回复】来了来了来了…又…过去了[笑哭]
向上走的箭头:
王阳明先生举的关于褪去犯人衣服这个例子,有一个小bug:婴儿无疑在先生的思想中是最纯洁的人物(指人之初,性本善),可婴儿并不介意祼体。那么,是婴儿在长大时觉醒了自己的良知认识到不可不穿衣,还是大家都穿衣服,大家都对他说不可以不穿衣服,他才穿衣的?(我见过很多不爱穿鞋的小孩子被家长硬塞软泡,说不爱穿鞋到处跑不是乖宝宝,幼稚园老师也这样说,说不穿鞋的孩子太脏啦,不让别人和他玩。孩子为了合群,被迫穿上鞋当乖宝宝,和同学们玩。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回复】不是bug,而是需要进行概念梳理。心学理论体系下来说,不穿衣服的婴儿也是有良知的,这是1:无善无恶心之体。后来进入社会学会穿衣服了,成为了社会人,叫2:有善有恶意之动。和3:知善知恶是良知。其中1儒释道都有很多名词,但总归是形而上的一个概念。3的良知则是符合大众认知的‘善’那个概念。最后孩子成熟了把穿衣服作为一个合格社会人的标准,学会主动穿衣服,就叫4: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复】心学既把1叫做良知,也把3叫做良知,概念混淆就感觉有Bug。但其实在心学理论体系下,会穿衣服的孩子是那个裸体婴儿长大的样子,正如3是1发用显现的样子。不能说那个裸体婴儿就不是那个会穿衣服的孩子,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成长变化显现不同罢了。
【回复】回复 @定雷米复印件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了,因为心学的良知包含了儒释道的核心。良知1=儒释道的天、空、道,是难以言说与感悟的那个东西。良知2=大家理解的良心,善良,属于道德范畴。良知3=命与性,人出生和发展其实有很多随机性和必然性交织,参与个体一生的东西就是良知3。
天启之初: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回复】把这两个是字去掉,就是王阳明最出名的那首诗了
【回复】我觉得前三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本我自我与超我。
【回复】这句诗引申出了两个学派
烟蓑雨笠独行客:
我还是习惯他叫王守仁,因为我背书的时候总是把他叫王守义[傲娇]

【回复】回复 @玘熙子 :广告很洗脑[笑哭]
【回复】哈哈哈他太牛了以至于把他记得很牢
雪荷君:
知行合一 事上练 致良知 夫万事万物不外乎吾心

【回复】回复 @初级萤火 :孔子认为礼能让天下大同,所以他会克制自己全身心的去复礼。 就和共产主义者全身心的去实现共产主义一样。 这是一种精神
【回复】提出理论的人是有时代的局限的,但后人没有。后人应学其精意,精进己身。若是墨守成规,则不如无书。
【回复】翻译: 实事求是 实践出真知 支持道德的约束 尽人事
猫尔柯子猫尔柯:
up你居然有女朋友!!![热词系列_知识增加][热词系列_张三]

【回复】回复 @超时空采访 :那男朋友呢?[doge]
【回复】没有,我瞎编的[辣眼睛]
【回复】回复 @超时空采访 :哦,那没事了[doge][doge]
浩然吃吃吃:
看评论区大家讨论对心学还是有点小误解[笑哭],有两个点还挺典型的,一是心学绝不是维心主义,不管是守仁先生留下的回答还是给学生解惑的时候都讲述过,比较广为流传的典例是友人问后山梅花开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二是知行本为一体,没有谁先谁后之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是你只要真的知了就伴随着行,在行中又会不断的提升知,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致良知,致到真正的知,方可实现知行合一,当然心学肯定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明白的,不可否认的是守仁先生的心学是取了禅宗,儒学,道法,先秦名家等很多流派的精华化繁归一,大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之势。心学的核是致良知,向内寻,但正因为这种性质,就决定了如果想学好心学就必须要把整个心学的内容全部学全学透才能融会贯通的致良知,这就导致如果节选中间哪一段板块单独拎出来它的意思就和它在整体心学中的组成意义很有不同,也比较难以理解,就像机甲战士必需由四肢躯干和头部组成在一起才能有战斗力,单拎出来就不太行,这与传播学的逻辑比较相悖,而且它相对其他哲学流派对接收者个人知识素养和悟性的门槛很高,并不容易广泛流传,就像明朝后期心学被很多大众曲解为“随性而行”“欲行合一”等也造成了很多悲剧,总的来说心学真的是一门非常伟大的思想,进而往大可使人人如龙,退而往私可使我心光明。近些年对守仁先生和他的心学大家越来越关注并且也让它越来越符合它的历史和学术地位,我看着真的很高兴。也希望如果有机会,小伙伴们能真的花时间完整的,系统的学习心学,我相信在充分的积累和理解之后“通”的那一瞬间,一定会通感先生临终前所述“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给心心]

【回复】回复 @Neverland_77 : 入门先读两本王阳明的传记,然后看两本中国哲学史,然后再看两本中国通史。看传记是先确定真有兴趣,哲学史和通史是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心学,不然容易一叶障目。准备工作做完了,想基础牢点就看看四书,六祖坛经。嫌麻烦就直接跳到《传习录》。
【回复】中哲是不用唯心唯物来分类的,即便是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马哲,也不会说让人单独把某些历史上名人的话脱离语境单独拎出来,然后贴上「唯物」或者「唯心」的标签,这本身就与唯物辩证法相背离。而且我觉得中哲里由于语义变化而造成的误解也挺多的,再加上很多教材只是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分类角度粗暴地用现代汉语语义去解释中哲,难免不够严谨与科学,也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再加上不同的语言本身在翻译时存在失真,所以真的有必要在教材领域进行中哲的去伪求真了。
【回复】回复 @Neverland_77 :确实会有这个问题,我感觉心学比较好的入门模式模式是师承,或者有个兴趣小组大家互相察纳雅言,一起进步[兔年]
城下町的紫罗兰:
未见花它与心一样沉寂 见了它颜色在心里明亮 所以花在心里 怪 反正肯定不能理解为空间上花在心里就是了

【回复】城南有一朵很美丽的花,全世界都在称赞它,炫耀它。但你住在城北,并没有见到过它,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样的香气。 你或许会好奇,但是并没有直接想占有。直到有一天你需要去城南办事,你动心了,想格一格这朵花。你的心活跃起来,花的样子随着心动不断在你脑海里演绎变化成你认为的美丽模样。直到你真的看到了它,格到了花。 你心中的悦动变化成了花的模样,你知道了原来这朵花是这样的美,是这样的香,一切都明亮了起来,这就是致知。 以后你想到美丽的花就会想到它,看到美丽的图案会跟它比较,看到美丽的女孩会拿它称赞,这就是“知者行之始” 这朵花被你不断绑定上美好的东西,在你的思想中这朵花变成了美好与靓丽的代名词,这就是“行者知之成”
【回复】回复 @爱玄学和超英的阿瞒 :私有拙见,此唯心主义非彼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也绝不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即意识决定物质,并不是说我没有看到花,花就不存在,而是我之所以来看花,是因为我想看花,哪怕花并不存在,我也可以给其他事物赋予“花”的标记。当然我讲的可能也不太好。你所阐发的观点,我认为离不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就是“我”这个思考/质疑其他事物的主体不容质疑。而王阳明心学绝不是唯心主义,在未见花时,花与汝心一同沉寂,并不是说我没有看到花,花就不存在,而是我没有看到那朵花时,我根本不知道那朵花长什么样,我只是凭着我的记忆、经验,在脑海中拼凑出了我所认为的花的模样,在我没看见那朵花时,我认为那朵花和其他普通的花没什么区别,入山见花时,花与我心一同盛开,并不是说我看到了花,花就存在了,而是当我作出了走入深山去看那朵花这一举动,当我看到那朵美丽的鲜花时,在我的心中,我才真正知道了这朵花长什么样,知道了这朵花与其他普通的花的不同之处,这朵花的美丽容颜,也在我的心中盛开盛发,以至于我作出了驻足观赏的举动。我的观点也并不成熟,一点拙见,不足为奇,也可能存在不妥之处,望包容理解
【回复】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这么判断存在的。你确立一样事物存在。是因为你观测到了它。若你这个观测的主体不在,何以证实他者的存在?所以心是确立事物存在的第一性。这是我学习后的理解,可能有不妥贴处。🙏
骨鸽QWQ:
可能是对中哲有偏见与误解吧,我向来都不大待见中哲的,认为中哲本质上还是对道德和社会理解与适应,似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哲似乎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思想为主流(并非认为哲学不能有功利性思想,马哲的核心同样功利性极强),认为不能不说是个悲剧,但可能由于从小生活在中国吧,思维又与中哲不谋而合(合同异而非绝对),UP做中哲可能可以很好地去除中哲的偏见与误解吧我想

【回复】哲学是爱智慧,如果你天然的对某种哲学体系存在偏见,那么悲观的讲,可能你注定与哲学无缘。 就具体而言,你的这段话也是相当有问题的。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功利与否的分界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主线。那就是从宏大的政治伦理学逐渐转向精微的修身学,即从外王之学变成内圣之学。实际上在罢黜百家之前的先秦时代,任何学说,包括道家杨朱都是以治天下为终极目标的,是“功利的”,之后的理学,则是不“功利”的,你所谓的功利的转变,实际上不但不存在,而且非要说的话,恰恰是相反的。 2,你对中哲的偏见可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你没有读过西哲或者说没有读过存在主义为主导的现代哲学(无冒犯意)。现代哲学几乎是在虚无的压迫下艰难求生,解构主义大行其道也是其结果。思考哲学成了一件颇有精神压力的事,当你有过如此经历再去读朴素,浪漫以及不自觉(?)用意义实体论对付虚无的中哲,我想你是很难讨厌它的。
【回复】中哲的顶端是易经,卧槽,听你说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知道那啥的,既然你都知道罢黜百家了,那你有米有啦知道其他百家长什么样呢
【回复】很多哲学的目的是解释世界,而马哲和很多中哲的目的是改变世界,谈不上功利不功利,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21:
说起来很奇怪,我四年级时特别爱看小说,里面的思想可能是给我启发什么的,具体是什么小说忘记了,然后趁午休时间拼命运转脑电波,问就是当时脑子特别好,然后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说善恶到头终有报,相由心生,缘起缘灭,任何事物都是由人的主观认知所而下定义,万念由心起,天道藏于无形现于无形……总之很奇怪,但是我当时年纪太小了,脑容量不够,就是那种塞不下的感觉,就忘了想想了忘,每次不一定一样,脑子内部就产生纠纷,最后很累决定不想了,结果一下就忘完,很快。偶尔有时候提到一些大智慧的思想会有印象,但是因为当时脑内产物成分复杂,整理不好,记忆也并不完整。后来再没有进入那种很玄很玄的状态了,反正我印象最深的是大道至简,很多道理最后都会浓缩成老祖宗留下的名句之类的,但如何理解还是看个人

【回复】说明根性好啊。这些东西能看到还有感悟,哪怕不深刻,也说明是有种子的。[滑稽]
【回复】回复 @一壶浊酒丿尽余欢 :小时候自己睡睡不着还没手机的时候就想这些,想了忘忘了想,什么都想过,都给问题提出过答案,但是一觉醒来都忘了,想了多少日夜都像没想过一般
【回复】只能说看小说容易中二。
悲风时刻:
我没有看见过美女 我就不会出现人欲[doge]心是我自我之心,美女不在外面,在我心中

【回复】如果没看见,就不会起心动念,就不会去行动了,这似乎和人是环境的产物一样,环境塑造人,人因环境而改变,这是本质,妄想颠覆它,只能是徒劳无功,但可以选择环境,改造环境,通过换环境来改变一些东西,也叫风水,境随心转非伟力不可行,但选择环境,人人皆可
墨萼:
这是up主第一次采访东方哲人,还是大明人

【回复】各种意义上的“大明人”
【回复】名人,明代人,明白人,阳明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轮回againest:
感觉与柏拉图的理型世界和现象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复】哪里有异曲同工,心仍是此世的,理念世界却在彼岸
【回复】和波尔理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辽西北著名恶犬:
说一些不成熟的个人见解,以游戏为例,朱熹是将人生当做打联盟打dota,你需要不断打野清兵杀敌(即格物),然后买装备提升属性(即致知),最后才能推掉对方水晶取得游戏胜利(成圣)。 而王阳明则认为人生是打街霸、打拳皇,并不存在等级一说,又或者每个人天生都是满级(心即理),只不过技术有差异?那么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菜逼时,你就会去磨炼技术(如果你选择摆烂,那就说明你还没意识到自己菜的发指)。而磨炼技术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善假于物,靠格物致知磨炼自己,也可以立地顿悟,龙场悟道。总之这便是致良知,便是知行合一了。

【回复】和我看法差不多,但是硬件真的,不好说
【回复】回复 @梦鄉轩D :所以为啥王阳明是看竹,因为竹就是君子的象征,想从格物看竹子去了解如何做君子,但是格物并不是这样格的,也改庆幸当时没有理解,不然心学也就不存在了
【回复】朱熹那种更像是发散思维衍生不是主观上要你去做什么事情而且希望你能从一些事情上看到一些不那么浅显的东西举一反三。比方说望水之行,水流波澜不断,但是行有路径,行有变化,行有趋同,但多是因地形而变,水流可以比喻是人是群众,会随波逐流,也会因为简单的流言蜚语而激起水花。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去理解,但是理解需要有更多的认知去做背书,就好像有了2D的画面才能构思出3D的场景,所以很多人会反对这种想法觉得很蠢。 因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果只是有这一句,如同在讲废话
灰割:
不太懂其主观唯心,觉得在某些情况上好用,比如天热了说我心不热,会有鼓励效果。然而去进行核辐射作业,说我心里无核辐射,一样还是会被照。虽然有鼓励作用,但毕竟还是不能忽视心外物的作用

【回复】嗯,其实你理解错了,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这是一种方法论,致良知才是其中的哲学观点,和西方的唯心哲学不同。。视频里有一句话解释的很好,知行合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不是建议。。你举的例子里,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先决条件不平等,何况王阳明心学里根本没有这个条件,这个应该是结果。。你的例子里天热心理鼓励至少是40以下吧[笑哭]那要是60度往上的环境呢?而辐射环境的条件你就直接核辐射,那往下重大型机械,到工厂或者医疗器械,设备,再到手机电视电脑这些辐射环境呢。。王阳明的心学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一套理论,知能支持行,行能支持知。。因为每个个体不一样,认知的东西本就不一样,你单纯问南北方人觉得冷的温度都会有差别,但都是他们的知行而得出的有差异的但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就用你举的例子,用阳明心学理解,你觉得不热为知,走上一公里为行,出了汗,说明对你这个个体而言天是热的,与你之前的知相背,这就是知行不一,是认知有错误,反之没出汗,就是天不热,这就是知行合一。。辐射同理,你觉得无辐射,在环境待了过后出现辐射疾病,说明无辐射这个知是错的,是知行不一。。
【回复】总结一句话,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古典哲学,其中知行合一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论,相比格物致知更强调主观能动性,而致良知是经典哲学。。所以与其和西方唯心论画等号,不如说更趋向于辩证唯物[笑哭]
【回复】既然你知道了核辐射的存在,那就不会出现你的心里没有核辐射,而你即使不知道自己收到了核辐射的影响,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也会想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这就是你对核辐射认知,无所谓你心中有没有核辐射,核辐射也只是我们现代人的认知。而一个古人受了核辐射说不定以为是遇到了妖魔鬼怪之类的,这也是一种主观唯心。
我就是要起名叫丫丫:
[笑哭]感觉有点觉悟了。我因为有强迫症,一般想干什么事,就要立刻起来干。比如我知道开学老师检查作业,就提前去写完作业,感觉这就是知行合一。

【回复】若是你强迫症达到过分境界,例如花费大量精力处理不所谓的小事,或是为了某件突然想到的小事打乱计划,其实也可以说明你没有意识到“大局”或者处理事情实用性和价值的重要性,这便是知行不合一了。我还是觉得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偏理性的“知”去驱动自己行动,而非强迫症这一类较不可控的动力。王守仁先生做事也有一种自如的风度
【回复】你这压根没看懂视频,知行合一是规律,不是状态
【回复】很遗憾告诉你 这绝对不是……

王阳明 圣贤 心学 知行合一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